本网讯(记者杨棕贤)今年以来,雅安市检察机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坚持“监督+修复+治理”精准监督方式,围绕“三个到位”,创新“三三制”,努力打造公益诉讼“雅安模式”,筑牢雅安大熊猫故乡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力护航天府之肺、生态雅安建设。2018年1至7月,全市共摸排公益诉讼线索252条、立案185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12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件,拟提起民事公益诉讼2件。
一、狠抓“三个一”,组织保障到位,推动公益维护扬帆启航。一是抓“一把手”工程。全市9个院成立公益诉讼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挂帅,带头亲自办理一定比例的公益诉讼案件。同时,把公益诉讼作为各级院党组头等大事强力推进。二是抓“一盘棋”工作格局。主动汇报沟通,争取各方支持。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在全省率先联合制定《关于雅安市深入推进公益诉讼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内加强指导协调,市检察院出台《雅安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公益诉讼工作的暂行办法》,对办案各环节提出明确工作指引和规范;采取领办、交办、督办等方式加强办案领导。三是抓“一流化”队伍打造。市检察院强化自主培训,借助“检察夜校”平台,邀请各大院校专家及省检察院业务处室骨干进行专题授课;通过跨区域交流、庭审观摩等方式不断提高发现线索、调查核实、庭审应对等能力;调配精干力量充实到承担公益诉讼职责的民行部门,目前全市共有民行干警29名,其中员额检察官15名。
二、坚持“三个并重”,监督与治理到位,构筑雅安生态屏障。雅安市检察院根据区域特点,坚持“三个并重”,突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案件办理,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今年以来,共摸排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线索220条,立案162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93件,占全市检察建议总数的83%。一是坚持纠正违法与环境治理并重。督促整治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修复,实现纠正违法与环境治理双赢。如名山区院通过检察建议,督促中峰乡政府纠正违法,对百丈湖湖面垃圾和动物腐尸进行打捞清运,并促成该政府与百丈湖管理站等单位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巡逻合作机制。二是坚持生态保护与补植复绿并重。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行为,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促使违法行为人赔偿生态损失,加强林木、野生珍稀动植物、矿产等资源保护。倡导恢复性司法,督促行政机关责令行为人补种、复绿,恢复受损林木等。如芦山县中弘能源燃气公司非法占用林地84.29亩,毁坏树木蓄积285.75立方米。县林业局收到检察建议后,督促该公司采取植树、播撒草籽等恢复植被。目前,植被已全部恢复。三是坚持个案办理与类案监督并重。在办理个案的同时,系统梳理环保领域中的类型化突出问题。对接中央、省委环保督察工作要求,重点办理了一批威胁生态环境安全的案件。如针对蚂蚁河电站、马草河电站等取水口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破坏生态平衡系列问题,向荥经县发展改革和经信商务局发出4份检察建议,督促该局将4处整改项目落实到位。
三、聚焦“三个结合”,协作配合到位,聚力打造“大配合”格局。一是“‘两法衔接’平台+线索发现移送机制”。雅安市两级检察机关出台了《加强内部线索发现和移送的意见》,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需求植入“两法衔接”平台,通过“两法衔接”平台收集线索后,对雨城区草坝镇农贸集市、中心城区等11个无证销售药品摊点、20多个无证小食品摊点实地调查,督促主管行政机关进行了有效的整顿清理。二是“公益诉讼指挥中心+一体化办案机制”。市检察院成立公益诉讼指挥中心,加大本地公益诉讼案件的协调指导力度,帮助基层院解决办案阻力和困难,推动全市上下一体化办案。雅安市院和雨城区院依托一体化办案机制,从2018年5月起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公益诉讼专项行动。目前,已督促收回国有土地出让金2.78亿元。三是“公益诉讼工作站+协作配合机制”。雅安市两级检察机关加强沟通,分别与监察委、国土局、法制办、环保局、食药监局等召开联席会议,会签《关于加强行政公益诉讼工作协作配合的若干意见》。各地创新探索,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大渡河及青衣江流域、重要产茶区等重点区域,与行政机关联合建立公益诉讼工作站,集中发挥协作机制在线索摸排、信息交流、调查取证、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大配合”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