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法治研究网!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一线传真 | 社会与法 | 最新法规 | 领导访谈 | 理论调研 | 公安 | 法院 | 检察 | 教育 | 卫生 | 国土
最新资讯 | 大案要案 | 案例评析 | 深度追踪 | 专题展示 | 司法 | 监狱 | 交警 | 税务 | 水电 | 乡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关注
 
走进初心地(1970-1990)遂宁沼气发展史
——推广沼气建设后 我的职业从石匠变为了技术员
时间:2021-04-07 14:17:21  来源:

讲诉人:遂宁市安居区海龙村沼气技术员 卢世成

  沼气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对77岁的卢世成而言,职业有了一次转变。

  3月23日,在卢世成家中的客厅堂屋,四方桌子上大大小小的“红本本”都是他的技术证明,我们坐在长条板凳上,听卢世成讲述多年前他和沼气的故事。

  “我们这里地处浅丘,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缺柴草烧。当时为了节约柴火,中午就把晚上的饭做起了。”上世纪7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沼气。1970年,当时24岁的卢世成,职业有了一次转变,从盖房子的石匠变为沼气技术员。“最初的沼气池都是要打石头,于是顺理成章的转行了。”

  “发展沼气之后的好处很多,最显而易见的是缓解了农村缺柴烧的问题,点灯、烧水、煮饭,绿色循环节约能源,大批打柴的劳力也释放出投入生产,不用漫山遍野找柴烧。同时,大量农作物废料也节省出来,增加了饲料和手工业原料,有利于副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再者,当时农村用的是旱厕,沼气管理粪便,有利于人体健康,环境卫生面貌有了变化。”

  据1972年《四川日报》报道,“遂宁县横山区新近建成十三个容积三百一十九点六立方米的沼气池,全区迅速出现一片‘照明不用油和电,煮饭不用柴和炭’的喜人景象。社员们不必再把本来应当作猪饲料的作物稿秆当柴烧了。”横山区就是现在安居区的一部分。

  实现“照明不用油和电,煮饭不用柴和炭”的过程中,卢世成与其他技术工人一起做了一次又一次技术改良。卢世成拿出一个一米多高的长竹筒,竹筒外表掏空,放有一截玻璃管,放在厨房里,这是最原始的压力表。“我们还用加大出料口的办法代替水压箱,改长方形的池型为坛子式池型,节约用工、用料,使每立方沼气池的造价,由原来的十多元降到三、四元。”卢世成说。

  卢世成打的第一口沼气池,现在依然完好无损的保留在海龙村内。“沼气池分为三部分,入料口、存汽池、出料口。粪便、秸秆等废料放进去,在沼气池内密闭发酵,上面通常有一个气管,连到厨房。最后的废料,从出料口出来,可以用来灌溉做肥料。”

  沼气技术于1974年逐渐成熟,卢世成的脚步也遍布了全国,从第一站重庆江津出发,到处交流沼气技术。“1989年后,外出务工大潮之后,农村缺柴烧的现象有所缓解,沼气慢慢退出生活。”但是沼气的故事并没有戛然而止,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定义和发展,原先供居民做饭照明的沼气池,摇身一变为农村能源发展的证明,变为沼气博览园的一部分,变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有意思的是卢世成的儿子也是从事能源行业,上世纪90年代在遂宁龙凤水电站工作,这是遂宁最先建设的小水电站之一,缓解了遂宁城郊工农业生产电力供需矛盾。“从发展沼气,到开发小水电,我们也算是见证了农村能源发展。”卢世成说。( 王若晔 )

 
四川法治研究网:版权所有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部分转载于网络,信息作为参考。本站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