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法治研究网!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一线传真 | 社会与法 | 最新法规 | 领导访谈 | 理论调研 | 公安 | 法院 | 检察 | 教育 | 卫生 | 国土
最新资讯 | 大案要案 | 案例评析 | 深度追踪 | 专题展示 | 司法 | 监狱 | 交警 | 税务 | 水电 | 乡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镇
 
传承百年文化艺术 展现今日美好生活
——雨城区晏场镇高台文化艺术节侧记
时间:2018-08-14 14:30:07  来源:

 

   

    本网讯(周代庆 记者 杨棕贤)近日,雨城区晏场镇第十八届高台文化艺术节开幕。文艺表演、高台艺术……精彩的活动吸引了周边乡镇、市内外游客来看热闹。
 
  “我们传承百年高台艺术,丰富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带动了晏场旅游的发展。”晏场镇党委书记毕建伟介绍,晏场不仅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生态资源更是这里振兴发展的优势。近年来,晏场不断继承和发展民俗文化,还积极发展生态茶产业,培育农家乐,促进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旅游兴村富民。
 
 
  晏场高台 传承400多年
 
  晏场高台是四川西部一种典型的舞台可移动艺术形式,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种技术难度极高、隐蔽性极强的戏剧性活动,在四川享有很高的盛名。
 
  该艺术形式用巧妙的技艺,将历史文化人物再现于高台之上,惩恶扬善,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人回味无穷。
 
  晏场古镇在历史上一直是水灾泛滥的多灾地区。由于历患水灾,人们便在小镇的中央修建了川主宫,其内供奉着李冰的木身。
 
  当时,老百姓无力抵御和整治水患,只能祈求秦朝蜀郡太守李冰的庇护,希望这位治水能臣的威严能保佑晏场人不受水患之害。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晏场高台会表演都要将李冰的木身送至三江——晏场河、陈沟、谭沟汇合的地方。因为三江汇合的地方是历来洪水泛滥的重灾区。然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日,又要将李冰的木身抬回川主宫。这项古老的习俗从未间断过。
 
  除了水患,和川西大多数古镇一样,晏场也没有幸免于火灾的“洗礼”。
 
  晏场乡志记载,民国24年,火烧晏场,上街台子坝至下街60余户人家片瓦无存。于是,高台会还有另一层含义,希望李冰能够以水治火。
 
  高台表演其实表达了老百姓的一个淳朴愿望——让山洪和火灾畏惧高台会锣鼓喧天的阵势,远离晏场。
 
  逐年发展 成就晏场高台文化
 
  晏场镇的高台表演起源于明朝泰昌年间,由川剧剧种演变而来。
 
  清乾隆年间,川剧在晏场扎根,形成了人人爱戏、人人看戏、人人懂戏的风俗。
 
  民国时期,晏场镇的高台表演以祭祀为主要内容,在当时的晏场古镇一大庙宇——川主宫进行。南来北往的客商来到这里,都要住上一段时间,听听这座小镇久负盛名的川剧。晏场周围的寺庙常常人满为患。
 
  高台会表演中所呈现的历史人物都是良将、贤臣。这些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寄托着晏场人惩恶扬善的愿望。
 
  晏场古镇的高台会其实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崇尚和向往。将历史人物形象化,用特殊的表现方式再现在高台上,寓意深远。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起,晏场要连续表演48本大戏。那个时候就曾有“思中”“辛卮”等川剧“俱乐部”专为晏场镇的老百姓演戏,当时还不叫高台,人们称作“坐唱”或者“板凳戏”。
 
  1950年,解放的春风吹进了晏场,农民拿到了自己的土地证。为了庆祝,晏场举行了一场比以往任何一届都热闹的高台会。自此之后,高台会由于种种原因便一直停办,直至1994年。
 
  在停办的44年间,晏场人对高台会的热情从未熄灭过。以杨昌荣为首的老艺人从未中断过将高台会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想法。
 
  1994年,在当地艺人和晏场镇的共同努力下,绝唱了44年之久的晏场高台艺术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从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在晏场川主宫的戏台下、主街道上都挤满了熙熙攘攘的观众,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睹高台会的盛况。
 
 
  精彩表演 展示晏场新面貌
 
  文艺汇演、赛诗会、书法比赛、高叠洞景区古筝表演、代河新村“古磨坊”农事体验……开幕式后,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陆续展开,为晏场群众和游客带来了一场极具本地特色的文化盛宴。
 
  “参加本次艺术节的还有来自严桥镇、合江镇等的30余个文艺代表队,大家汇聚在晏场进行文化交流。”晏场镇镇长李君说,晏场镇高台文化艺术节已经融入本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当地群众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
 
  毕建伟介绍,晏场镇党委政府在开展“大家访”工作中,搜集到很多关于晏场镇高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诉求后高度重视。该镇有力推动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以老年协会为载体,发挥“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年轻传承人;持续整合投入资金,保证日常维护经费充裕和道具、服装、表演器乐等软硬件设施齐全;搞好创新,在总结古典戏的同时,结合当代茶文化、精品民宿文化等晏场特色文化,对表演技法和表演形式进行了创新;成立了规模约150人的半职业化高台表演队。
 
  “推动以自我管理的方式进行半商业化运作,以义演与商演结合的形式,保证晏场高台文化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传承。”毕建伟说。
 
  近年来,晏场镇不断传承和发展高台文化,不断扩大高台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晏场高台艺术已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晏场镇因其高台文化艺术赫然,被命名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晏场河发源于严桥后经村,流经河口高叠洞大跌水,岩石横切直泄而下,形成宽约30米、高约20米的大瀑布,清澈河水飞空直泄,如泻万斛珠玑,蔚为壮观,故有“小九寨”的美称……在此发现全国仅有新鱼种,专家定名“隐鳞裂腹鱼”。从晏场往严桥后经村沿河而上,有几处瀑布,都非常漂亮壮观,多年来一直是驴友们户外徒步休闲的热门线路。“晏场不仅有民俗文化艺术节和桃花诗会文化载体,有浓厚的历史渊源,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李君介绍,炎炎夏日,晏场也是避暑乘凉的好去处,境内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珍稀动物种类繁多,旅游资源丰富,有茶马古道人文景观,高叠洞、海子山湿地等自然风光……
 
  为保护好晏场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有力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产品开发,推动地方经济的腾飞,晏场镇党委、政府希望通过举办高台文化艺术节,让游客大饱眼福,并且让晏场的名气传播得更远。
 
 
 
四川法治研究网:版权所有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部分转载于网络,信息作为参考。本站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