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法治研究网!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一线传真 | 社会与法 | 最新法规 | 领导访谈 | 理论调研 | 公安 | 法院 | 检察 | 教育 | 卫生 | 国土
最新资讯 | 大案要案 | 案例评析 | 深度追踪 | 专题展示 | 司法 | 监狱 | 交警 | 税务 | 水电 | 乡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镇
 
乡村“搭舞台” 村民“唱主角” 永兴镇谢家嘴走出乡村治理“新路径”
时间:2021-04-28 16:19:53  来源:

  从永兴镇出发,沿着318国道向东北方向行驶约3公里,左转下到永兴镇清源村7组的村道,便进入此行目的地——谢家嘴。

  走进谢家嘴,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蜿蜒至农家,错落有致的房屋镶嵌在绿茵中。村容干净整洁,农房恬静朴实,门前菜园地,一颗颗嫩葱、一株株莴苣长势喜人,绿意浓浓,透着勃勃生机。

  已是下午1时,阳光透过枝叶晒满庭院。饭后,清闲的老人和妇女三五成群,或坐或立、有说有笑,在村口晒着太阳,聊着家常,生活恬静而闲适。

  在318国道沿线上,一个看似普通的村居院落,因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推进环境治理,成为乡村治理的典范。多年来,各家各户都注重清扫院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环境整洁已然成为这里的“标配”。

环境治理村民“唱主角”

村容整洁成“标配”

  村口,王德平手拿扫帚一面仔细清扫地面落叶,一面和前来串门的村民悠闲聊着天。年近70的他,干活依旧麻利。

  见到记者,他放下手中扫帚,立刻热情地搬出凳子邀请我们歇歇脚。“来嘛,坐到歇一哈!”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王德平脸庞上绽开的笑纹透露出质朴。

  “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动动手脚,干些能做的活。”王德平笑着说。每天坚持打扫卫生,已成为他多年不变的生活习惯。在王德平记忆里,自家门前这段水泥路就没有脏过。

  “环境搞好了,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54岁的村民杨顺芳正在菜园里浇水。在乡亲们眼里,杨顺芳不仅勤快,还是个热心肠。邻里间有事外出多日的,她主动揽下活帮忙打扫卫生。杨顺芳说,院落里30多户乡邻,大家都是互帮互助,环境变好了,风气变好了,邻里也更亲了。

  正是有了像王德平、杨顺芳这样的村民以身示范,爱清洁讲卫生的风气在村民之间形成共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村居院落环境治理中来。现在,连村里的公共区域都有人自发清扫,谁也不图回报。

  “搞好农村环境卫生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如果只是干部积极,难免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清源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谢陆军告诉记者,为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村里通过推进“四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评比好风气,评出好环境。

  村子干净了,村民看在眼里,愉悦接受“约束”,户户争当星级文明户。

  “农村是熟人社会,大家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邻里之间的示范、引领、监督作用更强。”永兴镇党委书记黄自然一句话道出乡村治理中的关键。他谈到,清源村谢家嘴的群众民风淳朴,本身有着营造舒适环境的强烈自觉意识。正因如此,当地村民“自觉、自发、自愿、自主”参与环境治理成为这里最大的亮点。

“三结合三投入”搭“舞台”

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在清源村谢家嘴,从前也有个别观念陈旧缺心劲的农户。前些年,村民谢卫国天天忙于农活,很少关心清洁卫生,实在看不下去,他才会想起打扫一次。

  对此,镇村干部主动上门,一边同谢卫国“软磨”道理,一边帮忙打扫。几次下来,弄得谢卫国很不好意思。渐渐地,他转变了思想观念,主动加入到清扫队伍中,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

  针对不同的家庭,村里有不同的“施治”办法。比如对卫生习惯差的家庭,重在引导和现场示范,同时配合开展一些清洁卫生评比等活动,增强村民讲卫生的意识。

  “村民思想认识统一了,比投入多少钱都管用!”黄自然感慨地说,村上搞环境治理不能靠镇村干部唱“独角戏”,要把全体村民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

  这样的想法在村里得到了印证。近年来,永兴镇清源村积极探索“三结合三投入”的村级治理模式,即结合项目政策、群众需求、乡村振兴内容,以项目资金投入为辅助、镇村干部行动投入为手段、村民群众主动投入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实际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几年来,随着治理模式深入推进,谢家嘴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文明乡风焕然一新,淳朴民风向善向好。同时,依托镇村干部入户宣传动员、榜样带动示范等方式,唤起村民对改善身边生活环境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在乡村治理中,村干部只能起到一个监督和指导作用,不管是环境卫生,还是过上更好的生活,都要靠村民自己的努力才行。”面对基层治理这道课题,黄自然思考得很多。在他看来,谢家嘴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模式是一次成功的探索,镇村两级要加大宣传推广。下一步,永兴镇将以谢家嘴治理模式为突破口,结合群众需求落实项目,结合村规民约进行乡村治理,结合精神文明实现乡村振兴,以点带面,在全镇各村推广学习,探索出乡村治理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四川法治研究网:版权所有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部分转载于网络,信息作为参考。本站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