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王治国罗孝伟)安居区建档立卡贫困村82个,占全市323个贫困村的25.4%,集中分布在全区17个边远落后乡镇;贫困人口5.78万人、占全市21.3万贫困人口的26.7%,“插花”分布在全区23个乡镇(街道)524个行政村(社区),针对贫困分布广、脱贫任务重的实际,安居区强化法治观念,采取“四五五四”工作法,依法依规推进2017年3332人易地搬迁。
严把“四关”定对象,确保搬得准。一是严把精准识别关。按照“严格标准、逐户核查、公示公告、分级确认、动态调整”的原则和“8个对比”要求,分别开展3次贫困户精准再识别“回头看”,共清理出符合条件的对象4987人,转增贫困对象4990人。二是严把政策宣传关。采取多种形式,对易地搬迁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切实做到家喻户晓。目前共发放宣传手册10000余份,召开坝坝会1000余场次。三是严把申请审核关。严格群众申请、镇村审核、部门审批、乡镇实施的安置住房建设审批程序,确保符合条件的100%的纳入,不符合条件的100%清除。四是严把放弃承诺关。对自愿放弃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群众由户主作出申请放弃承诺,并签字确认。
坚持“五化”抓推进,确保住得好。一是实行差异化规划。按照避开地质灾害点、避开生态脆弱区、靠近新村、靠近集镇、靠近产业“两避开三靠近”的原则,坚持一条线一个风格,对51个村129个易地搬迁点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二是实行规范化标准。严守易地搬迁人均住房不超过25平方米,每户不超过125平方米,群众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3000元,户均不超过10000元,不规划建设附属用房“三条底线”,明确易地搬迁房屋地圈梁、构造柱、坡屋顶建设标准,确保易地搬迁政策依法落小落细。三是依法化招标。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对200万元以上的34个易地搬迁项目全部依法公开招标,对200万元以下50万元以上的17个易地搬迁项目全部依法公开比选,圆满实现今年3月底前全部开工的目标。四是科学化建设。创新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建设单位工程管理办法(暂行)》,对易地搬迁进行倒排工期,公开项目基本情况,严格按照合同、工期进行分项施工、分项验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截止目前,全区51个村129个易地搬迁点已完成工程量的30%。同时,同步推进农村C、D级危房改造,全面消除土坏房。五是多元化监督。每个村选派2-3名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与住建、规划等部门技术人员组建巡查工作组,在易地扶贫搬迁基础开挖、垫层打造、主体建设等关键节点,开展巡回检查。
实施“五促”助造血,确保稳得住。一是技术培训促就业。开展百场培训进分困村活动,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适用技术,将简单的“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在2017年51个易地搬迁贫困村实现培训就业500余人。二是流转托管促带动。引导贫困村探索土地流转风险金制度,建立摞荒地村集体托管制度,以贷入股、以地入股机制,推行土地流转50亩以下乡镇审批、200亩以内分管领导审批、200亩以上区级审批制度,依法降低风险,加大土地流转,在贫困村新流转土地2000亩,托管土地500亩。三是做强产业促发展。发挥每个贫困村30万产业扶持周转基金、30万主导产业发展基金、户均700元到户资金、小额信贷的引导作用,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环线为依托,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有机蔬菜、特色水果、绿色畜禽等“五大特色农业”,在每个贫困村成功发展特色产业300至500亩。四是利益联结促增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将贫困户全部纳入专业合作社,成功探索出“532”“两亩一代”等利益联结机制。五是股权量化促改革。以壮大深化省级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为契机,在每个村设立3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在试点村设立100万元示范资金,采取劳务输出、农机服务等形式壮大集体经济,并将按股份量化到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压实“四责”强担当,确保落得细。一是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将易地搬迁作为头等大事第一要务,压实党委主体责任,由相关乡镇成立易地搬迁工作指挥部,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责任人具体负责的责任体系。二是压实政府主抓责任。将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项目负责人,明确规划选址、招标投标等职能职责,形成齐抓共管、条块推进的工作机制。三是压实干部主帮责任。创新实行贫困村支部书记上管一级,推行2个部门联系1个2017年脱贫村,探索“第一书记”叮叮管理,全面加强“五个一”帮扶力量。四是压实基层主推责任。坚持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推进易地搬迁有力的进行大力宣传,对推进易地搬迁不力的通报批评,并进行组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