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华社“千里走兰渝”大型采访活动记者走进都京丝绸博物馆展销区参观丝绸制品和延伸产品。 记者 陈村铭 摄
“新鲜、好玩,有意思。”9月11日下午,在六合集团厂区内,来自重庆的12名游客乘坐了小火车后,感觉特别兴奋。
六合集团,原丝二厂,始创于1912年,如今已是“百年老店”,却正在谋求转型,打造丝绸文化产业园,建设丝绸特色小镇,重振当年雄风。
走进都京街道,“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的牌坊赫然在目。生产厂区,只听机声隆隆,但见银丝穿梭。厂区内,络绎不绝的游客正在参观民国时期的老大门、旧式建筑风格车间、古桑、古井、乌木等景点。
六合集团已有100余年历史,是中国丝绸工业的活化石。1978年,全国工业经济迅速复苏,丝二厂年产值在9000万元左右,1990年突破亿元大关。“这个生产规模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甚至堪称亚洲第一。当时丝二厂的职工最多时上万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万人工厂’。”六合集团董事长任立荣介绍,当时南充工业的半壁江山当属丝绸产业。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丝绸行业不景气,国内丝绸市场疲软,南充丝绸产业也受到严重冲击,1999年,六合集团开展横向联合,联姻上海第十四服装厂和上海领带厂,生产丝绸出口产品。如今,六合集团已发展成为集缫丝、织绸、炼染、丝绸产品生产于一体、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集团,并从生产原料转变为生产终端产品。
在市场上松了一口气后,六合集团继续谋求转型,开始做旅游,打造丝绸文化产业园,建设特色丝绸小镇。六合集团文化产业部部长李永春认为,丝绸小镇的建设,就是要挖掘丝绸历史,讲好丝绸故事,弄潮时代前瞻丝绸产业未来。
如今,为了还原南充丝绸历史原貌,六合集团立足百年品牌优势,加大对古桑、古井、乌木等历史文物的文化挖掘,恢复六合原厂风貌,为发展传统工业旅游奠定基础。同时,恢复修葺了民国风情老大门,恢复了厂房旧式建筑风格;完成六合院、标志性牌坊、六合金奖纪念碑及老茧库美术馆、艺术创作园恢复性建设;完成生产车间参观通道铺设等厂区环境整治。同时,加大沿线风貌整治,恢复重建六合老码头至老厂区的小火车轨道,恢复了小火车运营等。
小火车驾驶员张柏林认为,观光小火车的线路沿线包括六合集团的部分车间、厂区、民居、桑园以及古码头,再现了当年丝绸人生产、生活的景象。这条线路长2公里,火车行驶时速不到10公里,票价为30元,号称最慢的火车、最贵的火车,但是仍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乘坐,周末和节假日甚至要排队才能乘坐。
李永春也认为,实体经济和工业旅游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实体经济可以促进旅游的发展,旅游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记者 李奎 实习生 郑昌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