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6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情况:去年全国共有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其中江西省井冈山市、河南兰考县今年2月率先退出,近期又有9个省区市的26个贫困县顺利退出。四川省南部县就是26个县中的一个。脱贫攻坚怎么干?达到什么标准才能退出?日前记者到南部县进行了调查。
精准帮扶到位 抓产业,促就业,长短结合稳增收
100多棵李子树,树下是跑山鸡,两头肥猪和一群羊,屋前还有一片小菜园,四川省南部县楠木镇金垭村村民马青然,今年65岁了,靠着自家的小庭院,他和老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去年顺利脱贫。“别小看这家家户户的小,加起来就是一个村、一个县的大。”金垭村第一书记张泽和说。
脱贫攻坚需要产业带动,可是规模化产业往往周期长,怎么解决短期效益?南部县搞了“四小工程”,即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是长效产业的重要补充,大多数可以当年见效,长短结合才能稳定增收。”县委书记张根生说,真扶贫必须做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目前南部县通过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占88.5%。
进入东坝镇打鼓山村,行进在阡陌纵横的水泥公路上,大片大片的柑橘林进入眼帘,或布满山头,或遍及平地,橘叶清香夹杂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村里的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里,三三两两的农民在锄草、打药。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每天能挣50多元。”村民罗堂秀告诉记者,她和老伴都患有风湿病等慢性疾病,干不了重活,一度陷入贫困。“帮扶干部来了之后,想办法建起了三园,我就在就业园里实现了脱贫。”
3年前的打鼓山村,全村还没有通公路,不少村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现在,全村已有100多名群众入园务工,年均务工收入约6000元;进入盛产的柑橘每亩能收入9000元以上,林下套种蔬菜、花生等,还可年均增收1500元左右。目前村里还未脱贫的8户贫困户都在产业园里,大家一起干,眼看就能脱贫了。
啥是“三园”?就是创业园、托管园、就业园。依托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对在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从合作社返租1亩以上的果园建立创业园,每亩纯收入9000元以上;对在家无劳动力、兜底贫困户,每户返租1亩果园,交由合作社代管,建立托管园,农户、合作社五五分成,贫困户可得纯收入4500元以上;在家有剩余劳动力的贫困户进入企业从事除草、采摘等工作,建立就业园,年均务工收入6000元以上。
“建立增收长效机制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副县长邓彪介绍,为了做好脱贫的“加法”,南部县推行“五方联盟”机制,让贫困户与优势市场主体、金融和保险机构联结起来,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领办、贫困户入股、金融贷款支持、保险公司跟进的方式,安排到户产业发展项目28643个,全县长效产业总规模达53万亩,198个贫困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织密一张大网 大病不犯愁,基本保障底线更牢
根据省里的贫困户退出方案,脱贫标准为“两不愁三保障”加“一超六有”,即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住房保障、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筑牢基本保障这个底线,除了稳定收入,还必须织密‘六有’的保障网,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县扶贫移民局局长谭必武说。
“以前我们都是吃井水,水烧开了就是一层‘白脚子’,长期吃容易得病。”大堰乡纯阳山村村民姚素琼说。
南部县是“盐乡”,境内地下水卤盐含量超标,因水致病、因病返贫的现象很突出。为了解决这一事关131万人的大难题,县里整合资金15亿元,建成了城乡一体的全域供水体系,覆盖73乡镇(街道)1021个村,农村吃上跟城里一样的自来水。政府对贫困户自来水安装实行一次性补贴,实施饮用水限价和逐步同价政策。
“脱贫点燃了我对生活的希望,把我拉出了贫困的泥坑。”姚素琼说,3年前,她一家四口还挤在半山腰的两间土墙房里。姚素琼被检查出食道癌,治疗费用达10万余元,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了数万元债务。“疾病拖垮了整个家,我都有了轻生的念头。”姚素琼说,一家人被贫穷和疾病压得喘不过气来。
如今新修的柏油公路旁,一排青瓦白墙的川北民居格外醒目,其中一栋是姚素琼的新家。走进家里,三室两厅的房子里,液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自来水、天然气也通到了厨房。“现在的新房子是村里统一规划,利用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修建的。”
2016年1月,做过手术的姚素琼病情复发,到县医院住院。“住院费花了9000多元,出院时一结算,自己只掏了几百元。”姚素琼说,这多亏了健康扶贫的好政策:贫困户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全额代缴,县内住院一律“先住院、后付费”,贫困患者个人支付比例在10%以内。在县级医院住院治疗,报销比例有92%,在乡卫生院住院治疗报销比例高达95%。
“去年7月,得知村里要建脱贫奔康产业园,我家是第一批入股的。”姚素琼从银行贷款5万元,不仅成为园区的股东,还参与大棚的日常管理。
通过严格评估 盲区死角全覆盖,没有投机空间
“每季度开展一次现场考核,好的授予流动红旗,差的给予黄牌警告,连续3次被黄牌警告的一把手辞职。”张根生说,靶向精准才能保证脱贫成效落地生根。今年南部县先后发放流动红旗90面、黄牌45张。稳定脱贫的“模范户”实施巩固提升,脱贫有一定问题的“中间户”深化精准帮扶,脱贫问题较大的“困难户”集中攻坚,确保有的放矢。
7月19日至26日,西南大学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南部县脱贫摘帽进行了评估检查。结果显示,南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2.31%,低于3%;脱贫人口错退率0.06%,贫困人口漏评率0.05%,均低于2%;群众认可度97.82%,高于90%,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
“扎实才是最足的底气。”县长任爱民说,从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的要求、标准、程序看,脱贫攻坚不可能有任何侥幸和投机空间,只有把工作做实,心中才能有底气。到目前,南部县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71%。
“评估检查组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关注贫困县退出的薄弱环节和工作的盲区、死角。”评估组专家、西南大学教授廖和平介绍,此次国家开展对贫困县退出的第三方评估,是新时期创新管理方式的重大措施,有利于查漏补缺、改进工作,总结共性的经验教训。
评估样本注重盲区。“利用遥感技术,重点关注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且区域发展变化不大的区域。”廖和平说,紧盯“边界、边远、边角”村抽样,紧盯盲区、死角,查工作薄弱环节。在同一个村,重点查低保户、残疾户、五保户、易迁户、危改户等“五类户”“烂房户”和“小姓户”。
评估对象全覆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所占比例基本是一半对一半。”廖和平说,抽查的对象既包括贫困户,也包括非贫困户,抽样比例1∶1左右。评估组组建了产业考察组,随机抽取乡镇,查看脱贫奔康产业园和“四小工程”等帮扶政策落实情况。
评估过程全记录。廖和平说,对谈话全程录音、拍照、录像取证,重点查找疑似漏评、错退和不认可的高风险户。入户检查,对房前屋后、厨房厕所、床桌仓柜等一一查看;人均收入方面,不仅要听群众说,还要查阅收入明白卡,有外出务工的,还要打电话核实,有的还要求提供收入佐证。有时还“杀回马枪”,对前一天的受访户进行回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整体脱贫才是底线。”张根生说,今后,南部将坚持“五个不变”,扶持对象不变、帮扶力量不变、帮扶政策不变、帮扶措施不变、帮扶责任不变,保证脱贫户稳定脱贫不反弹;坚持“三个持续”,持续壮大增收产业、促进培训就业,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筑牢基本保障,持续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活环境,保证未脱贫户如期脱贫不落下。
记者感言
“摘帽”不是终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日,国务院扶贫办传来鼓舞人心的好消息:2016年全国28个贫困县顺利摘下贫困帽。 这是国家设定贫困县31年来, 第一次出现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 脱贫攻坚的良好起步具有标志性意义。
喜悦背后, 我们应清醒看到, 参考2016年的贫困县退出指标, 中部地区还有2%以下的贫困人口,西部地区还有3%以下的贫困人口。可以说,此次摘帽退出只是阶段性成果,达成了一个“小目标”。要想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总体目标,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等重要。 摘帽不是终点,整体脱贫、稳定脱贫才是底线,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要确保脱贫退出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贫困县退出后,还需要继续努力, 既要持续巩固已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又要加大对未脱贫户的帮扶力度,帮助他们如期脱贫。
经过多年努力, 现在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剩下的贫困县贫困程度深, 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越往后贫困县退出难度越大。剩下的贫困户,一般自身发展能力较弱、年老体弱多病,脱贫难度较大。要想实现整体脱贫,还要从稳产业、稳就业、稳保障等方面解决问题,在帮扶政策、措施上继续重点倾斜、重点帮扶、重点突破,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让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记者 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