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届“法治街道(乡镇)成都行”系列活动举行颁奖仪式。据悉,由中共成都市委政法委、成都市司法局共同指导,四川法制报主办的首届“法治街道(乡镇)成都行”系列活动于今年4月25日正式启动。活动共评出成都2016-2017年度“十大法治街道(乡镇)书记”及提名奖获得者各10人、成都2016-2017年度“依法治理示范街道(乡镇)”26个。笔者从区司法局获悉,锦江区沙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文东日荣获成都2016-2017年度“十大法治街道(乡镇)书记”称号,水井坊街道、莲新街道、东光街道获得成都2016-2017年度“依法治理示范街道(乡镇)”称号,是各区市县中获得荣誉最多的区(市)县。
莲新街道转变职能 服务发展
不断强化基层治理的法治标尺
杜绝一个人说了算,是莲新街道规范依法决策机制的一大特点。据了解,莲新街道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党工委会议议事规则》《处务会议事规则》,试行《莲新街道工程建设项目责任人制度》等制度,实行集体议事。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街道加大执法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力度,每年对辖区综合执法队所有人员进行为期7天集中统一培训,学习《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把好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第一关。在各项行政执法过程中,加强调查取证行为、执法监督和执法证件管理,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执法过程全程记录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打破基层法治治理政府单一主体模式,通过多元主体对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合作管理,推行协商民主“四分法”,对协商主体分层、协商议题分类、协商程序分步、成果实施分项,将协商议事过程变成化解矛盾、为民解忧的过程,变成凝聚共识、服务于民的过程,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据了解,莲新街道通过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推进权力透明运行、提供细致入微服务深化法治街道建设。为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莲新街道细化街道经济工作部、公共服务站、社区的相应权责,防止清单“挂在墙上、踩在脚下”。通过在社区、院落和公众信息网等平台“晒出”权责家底,方便群众清晰了解事项办理流程、办理时限、裁量标准,增强居民群众对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力度。在提供服务方面,莲新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清单告知和限时办结承诺制度,将限时办结情况纳入目标考核,高效地为群众办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制证登记等社会服务事务,实现了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
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推进普法宣传全员覆盖,加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是莲新街道全面提升法律素养的三把抓手。据了解,莲新街道认真落实街道党工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和处务会前专题学法10分钟制度,重点组织学习《物权法》《环保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
持续深入推进“法律七进”,依托莲新法治大讲堂,针对群众关注的“非法集资”“物业纠纷”等热点问题,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方式,开展专题法律知识讲座和社区巡回普法宣传。开展法治主题书画摄影展和社区广场文化活动,通过“舞台课堂”“拇指课堂”“网络课堂”“院坝课堂”“无声课堂”,实现普法宣传全员覆盖,不断提升普法宣传与社区居民群众的融入度。在莲新街道的6个社区和公共服务站设置了法治宣传栏、配置了法律图书,在宏济巷打造了860米长的法治文化墙,让法治精神浸润居民生活,化为自觉行动。
东光街道 法制轨道上解决难题
大胆推进物业矛盾纠纷“三级调处”
在东光街道各个社区,有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是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模范、老专家、老政法、老军人、老文艺、老积极分子。街道充分激活其“三有三亮”动力源(服务院落居民有时间、有精力、有经验,遇到问题敢于亮身份、亮门牌、亮担当),协同284名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会议工作委员会成员)和楼栋长,围绕物业关系修复和物业生态重构,集众智、汇众力、采众长,释放共治“乘数效应”,引导居民自治回归到有序和常态。
物业生态是观察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清秀明媚的物业生态,是经济平稳、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基本配置。东光街道把完善物业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贯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过程,以“钉子回脚”精神,从“问题导向”出发,融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资源,对接专职调解、律师调解、特邀调解力量,推动实现化解物业纠纷“有人做、及时做、长期做”,修复物业关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率先辟出重构物业生态需要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多元结合、法治保障的“东光路径”。
笔者从东光街道获悉,在联系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东光街道把重构物业生态与回应民生诉求相结合,着力搭建“帮理不帮亲”的调处平台,搭建院落、社区、街道三级调处平台59个,聘任或相对固定调解专员336名,和解调解物业矛盾纠纷43起。据了解,该平台由社区党委书记牵头,社区法律顾问、社区民警、院落(小区)党支部书记、院委会(业委会)负责人、物业项目经理等共同参与。鼓励并支持社区“两委”联合联动院落党支部,对一般或较大的物业纠纷进行有序协商、依法调处,经5次以上协商调处仍无结果再报街道协商调解。该平台由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牵头,派出所、司法所、社建科负责人,辖区“两代表一委员”,院委会(业委会)负责人、物业项目经理、律师等共同参与,并按民情联络、法律咨询、物业服务、业主辅导进行业务分组,建立协商调处台帐、志愿服务积分、定期评选表彰等机制。目前,街道调处中心的16名调解专员,已疏导化解“住改商”等复杂物业纠纷2起,确保了平台“不空建”、人员“不空闲”、制度“不空转”。
为整合院落自治力量,街道大力提倡居民“四治三化”,即法治、德治、自治、共治和信息化、网格化、系统化,扎实推进“抱团”治理院落,率先成立了“街道院落自治促进会”,把“法制理念”和“契约精神”,贯穿到东光街1号、东怡街7号等老旧院落改造全过程中,渗透到民主决策程序、物业管理机制、维修资金归集等工作,以真心换民心,用行动赢信任,把整个改造过程变为居民参与、支持、执行的过程,构建起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新机制。
水井坊街道 整合社会力量 搭建智慧平台
提升街道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围绕依法治理,水井坊街道在城市管理、环保执法、社会治理以及综治网格建设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据了解 “大联动”工作推进以来,水井坊街道坚持“一中心三平台”与全区“大联动、微治理”信息平台有效对接,积极探索构建“平台+管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在整合社会力量上下功夫,在搭建智慧平台上求突破,有力提升街道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水井坊街道如何推进“大联动微治理”工作?夯实基础,搭建“智慧治理”基本构架。一是建成“大数据”街道。街道着力搭建数据集成平台,为街道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计生、低保、残疾等业务系统和台帐与街道数据中心实行定期更新,实现了辖区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数据统管,行政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二是建成“智能化”中枢。通过地图系统、“天网”监控系统、GPS定位模块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大联动、微治理”分中心将辖区人、地、事、物、组织等进行直观展示,绘制“水井坊辖区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地图”;同时,对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制定各类常态事件管理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并进行态势预警,实现平安建设、应急管理、安保图像监控、城市管理派案等工作的集约化信息指挥。
同时,街道统筹推进整体工作。街道推进“安全应急管理”项目。积极整合辖区各类安全信息,实现安全工作快速联动。制定小区及院落应急疏散线路图,对老弱病残人员实施就近结对帮扶救援,保证灾害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开展救助,高效推进安全工作落实。街道被评为“全国安全社区”、“全市安全先进单位”、水井坊社区被评为“国际安全社区”。同时,街道推进“城市综合管理”项目,建立了城管队员管理监督机制,依托城管通GPS定位模块,对城管巡查员进行精确定位;建立城市管理综合评价系统,对城管队员处置事件数量质量进行记录,并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与城管队员绩效考核挂钩,以此督促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在提升街道社会治理水平方面,首先,坚持夯实网格单元,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以“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地图”为基础,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网格人员和城管队员划分到网格,落实单元区,使管理力量平均密度达8人/网格。同时,街道建立内部对讲系统,“大联动”分中心将信息发送给社区网格人员,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对需要协同处理的问题,“大联动”平台可通知相关人员10分钟内到指定区域,对人员实施视频点名,考核人员到位情况,实现区域网格化管理智能化、专业化。其次,坚持“互联网+民生”,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通过锦江市民服务热线、锦江政民通APP、“水井坊义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服务事项融入其中,协调部门街道为群众提供服务,有效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初步建立起“公共服务一窗式、社会服务一线式、购买服务一网式”的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