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什综宣 殷显龙 文/图)今年9月,喜讯从北京传来。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什邡市荣获2013至2016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旗)”,并接受表彰。
这座奖杯,是全国政法综治维稳领域设立的最高综合性奖项;这份荣誉,是对地方党委政府政法综治工作和平安稳定指数的最高褒奖。这座城市的名片上,因“平安”二字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幸福的前提是平安,群众幸福感的源头在于安全感。
一路走来,从破解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到“雪亮工程”、综治中心建设运用,再到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什邡市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验中,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筑牢平安基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什邡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也为幸福什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建章立制 强健平安“筋骨”
平安为本,本固邦宁。
近年来,什邡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平安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每年定期召开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会,精心谋划部署“平安什邡”建设的“年度大戏”;市综治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综治平安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各综治成员单位加强协调配合,形成联动联创、齐抓共管的“连锁反应”。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
该市坚持把组织领导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基石,制定并全面推行了社会治安隐患整治、一票否决、诫勉谈话、领导责任查究“四”到位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与干部晋职、晋级和奖惩直接挂钩。
年初出台《年度综治工作意见》《年度综治工作目标》,明确工作目标、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考核方式,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各级领导干部、各成员单位把各自承担的职责任务牢记在心、紧抓在手,切实把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我市还把平安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递增拨付用于网格化服务管理、群防群治、大调解等相关工作,为平安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综治中心” 打造“最强大脑”
11月10日上午,在师古镇综治中心办事的群众熙熙攘攘。这里是该市第一个完成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试点建设的“样板间”。
“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综治中心,它的功能可大着呢。”据师古镇综治中心蒲朝勇介绍,基层综治中心担负着开展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处置、指导辖区网格化管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联动办理便民服务事项等多项工作职责。
蒲朝勇告诉记者,镇综治中心设立“四室”,即办公室、心理咨询/法律顾问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和视频监控室/指挥研判室。村综治中心设立视频监控室和心理咨询/调解室。
今年2月16日,网格员某某某向镇综治中心报告,称思源村3组村民曾令福一辆价值3000元的电瓶车在村口副食店门前被盗;6月21日,网格员某某某从中国铁塔有限公司设备维护人员口中采集到信息:九里埂村5组基站供电电池不翼而飞,涉案金额超过1万元。接案后,师古镇综治中心快速行动,调动综治、公安、巡防等治安防控力量参与案件侦破。办案人员及时调取事发地周边“雪亮工程”视频监控信息,在综治中心现场分期研判,同步指挥收网,成功破获这两起案件,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
该市综治委负责人透露,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统一实行“一个场所集中办公,一套机制规范运行,一个平台协作联动”,实现了社会治安联防、综合执法联勤、信访维稳联调联处、民生诉求联办。“综治中心就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大脑中枢”,筑牢起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
“雪亮工程” 擦亮群众“眼睛”
如果说综治中心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大脑中枢”,那么,遍布于城市农村的各“天网”和“雪亮工程”监控视频就像一双双犀利的“鹰眼”,把辖区发生的一切事情“尽收眼底”,传送到“大脑中枢”,使决策者对辖区内公共安全突发案(事)件了如指掌,实现快速、高效处置。
作为全省“雪亮工程”首批试点县(市、区),该市将“雪亮工程”作为“天网工程”的延伸和拓展,积极将“雪亮工程”建设成果尽快转化为农村治安防控“利器”。目前已在全市129个村(社区 )安装监控摄像探头593个,成功实现了“雪亮工程”在全市行政村“全覆盖”,构建起“全域覆盖、立体布局、专群结合、多网联动”的社会治安防控网。
“喂,是110吗?我家的摩托车大白天遭偷了。”今年5月30日下午3点10分,什邡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禾丰镇木泉村村民严某某报案,称自家一辆黄色正三轮摩托车被盗,车厢内放有花胶布、蛇皮口袋和一个红色头盔。
接警后,禾丰派出所民警立即赶到现场调查了解案件情况,对嫌疑人员和可疑车辆途经的路线进行了大量摸排,终于在案发现场周边的找到蜘丝马迹。通过调取禾丰、回澜、隐峰等7镇的“雪亮工程”监控视频50余处,办案民警成功锁定了具有重大作案嫌疑的嫌疑人李某某、曾某某及被盗摩托车。
在案件侦办过程中,面对嫌疑人的百般抵赖,警方掌握的11处共1分多钟的“雪亮工程”监控视频和截图成为关键证据,加上其他相关证据支撑,使该案证据链条得到固定完善。在“零口供”的情况确认了嫌疑人李某某、曾某某的犯罪事实,对二人依法刑拘。
“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称为‘雪亮工程’。”在该市综治委负责人看来,“雪亮工程”把治安防范措施进一步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筑牢治安防控的“篱笆”,从而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认同感和主体责任感,有效解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群防群治 为民“看家护院”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
在什邡,群众的广泛参与为社会治安防控注入无限活力。
佩戴“红袖标”的治安员看到陌生人上前多问两句、小区里来了新租客多留意一下、遇到不法分子及时向警方报告;2000多名网格员活跃在每个社区小格里,听民生、解民意、化矛盾、保平安,网罗起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民情,收获了满满当当的民心;12支社区巡防队和30支镇村治安巡逻队相继建成,500余名市级综治人员、347名专职巡逻队员走街串巷”,为老百姓“看家护院”;培养什邡版的“朝阳群众”“西城大妈”,并建立起一支由村组干部及治安积极分子组成的“千人义务巡逻队”,市财政每年核拨群防群治专项经费一百余万元。
该市充分依托网格员、“红袖标”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使他们成为社会治安的“流动哨”、调解纠纷的“和事佬”、收集社情民意的“顺风耳”,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利条件,从而有效形成上下协调联动、合力解决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大综治格局。
9月21日晚 8时许,白果小区4栋网格员刘君和7栋居民杨梅一起在小区散步时看到2栋2单元门口有一名约30岁左右的男子正在东张西望,形迹可疑,便尾随其后观望。
“我看到他从角落里推着一辆电瓶车出来。”刘君告诉记者,当她俩走近该男子后,发现其神色慌张,便怀疑他刚刚偷车得手,正准备逃离现场。刘君立即上前询问。“我来找我哥。”该男子支支吾吾,随手把电瓶车停在6栋楼下,没有锁上就朝楼上走去。
注意到没锁车这一反常细节,刘君更加肯定了之前的判断。两人在楼下伺机观察,发现该男子佯装敲门后准备下楼。刘君机警地将没上锁的电瓶车转移至小区自行车车库,随后向白果小区社区工作人员汇报,并在社区警务室登记备案,成功为事主挽回财产损失。
邻里守望,水滴石穿。一名网格员、一支巡逻队,看似微小的存在,却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每一个社会细胞的“小平安”汇聚成整个城市的“大平安”。
练好“内功” 激活“平安因子”
“打”,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防”,深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调”, 开启基层纠纷“减压阀”;“教”,加强宣传教育发动参与;“管”,落实社会管理措施;“建”,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改”,落实基层帮教改造……
什邡密切关注社会治安稳定新动向,苦练“内功”激活“平安因子”,铺开“天罗地网”,让犯罪分子胆寒的同时,更让群众感受到安心。
今年以来,该市加大对寄递物流网点的监管力度,由各辖区综治办、派出所联合对全市113家寄递物流网点开展“每月两查”,严格落实“三个100%”制度;为全市60余名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落实“以奖代补”政策,防止发生伤人或危害社会稳定问题出现;定期组织综治、公安等力量深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治安复杂场所开展集中排查,有效整治竹园南路、天乐街等5个治安复杂场所;深入开展护校安园行动,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巡逻防控,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畅通的环境。
另外,该市还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投入资金30万元建成18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投入资金20万元建成18个流动人口管理站,在师古镇开展禁毒防艾试点,让特殊人群、困难群体感受到人性化管理的温暖,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特殊群体违法犯罪,促进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化解小纠纷,换来“大和谐”。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出现一些矛盾纠纷,影响了原本和谐的生活。对此,我市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充分发挥法治功能,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第一时间预防、化解社会矛盾。
目前,该市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互补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多元格局。今年以来,该市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58起,调处成功4025起,成功率达99.19%
一项项具有什邡特色的行动、政策、措施持续落实,不断提升着政法工作的精准度、高效性和公信力。通过各方总动员,群众身体力行,积极投身到平安什邡的建设中,社会力量“平安大合唱”渐成常态,“平安什邡”建设也愈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