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超然文/图)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仪陇县委、县政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破解产业发展慢和群众增收难两大桎梏,实施“3351”产业发展战略,围绕新政片、马鞍片、赛金片“三大组团”,新马线、金马线、成巴线“三大连片”,着力发展生猪、水(干)果、粮油、蔬菜、有机蚕桑“五大产业”,建成百里产业示范带,走有机农业、现代农业之路。
一村一品 产业规划渐成型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更为村民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创造了条件。
初夏的武棚乡肖家梁村,绿树成荫,洋楼栋栋,庭院遍植果树,鸟鸣啁啁,村道公路在绿荫下蜿蜒而去,一派乡村好风光。肖家梁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康告诉记者,几年前的肖家梁村可不是这番光景。“肖家梁村是一个典型的旱山村,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制约了发展。老话说‘有女不嫁肖家梁,烧烂锅底没有粮’。“我们村有74户,总人口648人,光贫困户就有235人,贫困发生率29%。”在去参观果园的路上,陈建康向记者介绍到该村以前的情况。
一个村子,多数耕地撂荒,村民想办法外迁,人烟日渐稀少,一天天变成空心村,该如何办?早在2004年以前,肖家梁村村委会和村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前我们自发种植过花椒、白果树,但都没有成功。”
2008年左右,考虑到肖家岭村在山上,光照充足,土质也适合种植果树,政府给肖家岭村送来了梨树苗。在村委会的动员下,村民们又改种梨树。
“几年后,梨树开始挂果,我们全村都以为可以喜迎丰收,哪知因为不懂种植技术,结出来的果子又小又酸涩,背到附近乡镇卖,无人问津。最后果子全被倒掉了,可惜啊。”谈起全村产业致富路上的失败,陈书记和村民们感慨道。
产业发展再次失败,眼看着村民有怨言,要挖掉这些梨树。肖家梁村村委会开始思考失败的原因,想办法解决。针对缺技术和市场的原因,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指导下,2011年村委会引进了一家业主。
业主负责管理、技术指导和找销路,村集体整合土地资源、监管等,村民在果园种植、管养。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及其家庭成员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纳入、优先安排,实施精准扶持帮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 贫困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记者看到成行连片的梨子树枝繁叶茂,枝丫上缀满了鸭蛋大小的梨子。肖家梁村的村民,正是靠着这成片的果树产业,脱贫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的果子多被销往重庆和成都等地,一到水果成熟季,城里的人都慕名来采摘,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村。”在树下蔬果的村民郑大兵告诉记者。
“通过种植300亩的梨子,全村就有44户脱贫。我们又引进业主种植桃、李。现在全村已有800亩的水果产业,2016年,全村整体退出贫困村。”陈建康告诉记者。“一到看到村里变化这么大,以前一些外迁出去的人又想迁回来了。”
乡亲们脱贫富起来了,肖家梁村却没有停下产业致富的脚步。在挂满梨子的树下,陈建康向武棚乡党委副书记曹吉林申请道,希望乡政府再给肖家梁村引进一个水果深加工企业。现如今,武棚乡按照“一线打造、连片成园、农户受益”的原则,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特色水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成了以肖家梁村为核心,集团包山、郑家沟、楼子沟、土寨沟村为一体五村连片的脱贫奔康特色水果产业带3300亩,共栽植翠红李2100亩、脆红桃等1200亩。突出农户直接受益,发展庭院经济281户,共栽植优质柑橘、优质李125.5亩、8600余株,丰产期每户每年收益可达4000-7000元。
武棚乡肖家梁村只是仪陇县实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县从各村实际情况出发,梳理出各自的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打造“一村一品”的新村格局。
龙头带动 强村富民产业旺
贫困群众想致富,无奈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加之自我发展能力弱,这些因素成为横在贫困户脱贫路上的障碍。该县始终以贫困对象增收为目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密切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
5月18日一大早,记者走进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曙光梁上的食用菌产业园,只见种植大棚里,整齐排列的菌棒中生出团团香菇,菇农们正忙着采摘。
黎明村贫困户陈冬梅也早早来到温室大棚和母亲采摘香菇。摘完一排菌棒后,陈冬梅便就地休息了一会儿。她告诉记者,她在2013年底被查出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高昂的医药费把一家人拖入了贫困境地。丈夫和公公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维持陈冬梅的药费和全家人的生活。
“要不是还有两个娃儿,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陈冬梅感概到,好在政府、亲朋好友和爱心人士的帮助,让她渡过了难关。2017年,在政府的帮助下,黎明村建起了柑橘、食用菌、莲藕三个产业园。食用菌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业主带领27户贫困户组建,每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入股5万元,并参与种植获得收益,仅入股的保底分红每年就有7000元;入股并参与种植的农户每年可获得收益3万元至5万元。陈冬梅便和母亲加入这个种菇队伍,每天在大棚里忙碌。
“去年9月份投产,到年底我们卖菌子收入1.7万元,入股分红4200元。现在我家种植香菇每月保底收入都有2000多元。”陈冬梅告诉记者,经历过病痛折磨,她更加珍惜现在的好日子,让日子越过越好。
站在曙光梁上俯瞰,记者看到缓坡地里成片的柑橘苗比去年长高了一截,绿油油的一片很是茂盛。58岁的贫困群众陈远珍和其他几个村民正在柑橘林里干活。
劳动力弱的陈远珍把家里近两亩土地分别流转给柑橘和莲藕产业合作社老板。“土地流转费一年有1千元,还有青苗费补偿。比撂荒强。”忙着给柑橘地除草的陈远珍告诉记者,除此之外,陈远珍还通过小额信贷入股了食用菌5万元
“我是17年3月16日入园打工,一天60块钱 ,去年挣了6千多。这几个月,柑橘园活路多,挣得多点。”陈远珍高兴地说道。“柑橘园务工,食用菌入股分红。然后再加上每月的低保。日子好过了许多。全靠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呀。”陈远珍连声说道。黎明村的贫困户通过村里的三大产业,获得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园区务工费,收入越来越高,好日子越过越好。
基地引领 建百里产业示范带
围绕脱贫攻坚,仪陇县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兴村的布局,集中资源和项目向贫困开战。5月20日,记者在新政镇清明桥和云雾寨等村看到,二期海升万亩柑橘产业园里工人正在抓工期完成土地调形。“二期产业园的土地调形已完成60%,月底就开始栽种柑橘苗。”该县水果茶叶技术指导站站长邓声彬告诉记者。
仪陇县2016年引进陕西海升集团建立万亩现代柑橘示范园。该集团于2016年9月正式入驻仪陇,成立了仪陇海越农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8.75亿元,分三期建立高标准柑橘产业园3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发展柑橘产业20万亩;形成科技研发、优选品种、苗圃建设、大田示范、采后冷链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生产模式。通过产业基地引领,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务工得薪金、股权分红得股金、庭院经济得现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在已建成的赛金镇潮水坝村为核心的第一期万亩现代高标准柑橘产业园里,一块块、一条条、一带带的柑橘树错落有致,长势良好,微风吹过,新枝摇曳。柑橘产业示范园里,多位村民正在忙碌着给柑橘树修枝、除草、防虫。“你们土地流转了,在产业园务工收入有多少?”“每天有60元至100元的务工报酬。土地流转租金和入股分红的收入还相当可观。”
潮水坝村支书黎辉介绍,第一期万亩现代农业高标准柑橘产业示范园,包括了赛金镇潮水坝村、杨二坝村、龙背梁村、郑家湾村、柏垭子村、干坝子村、雷家坝村、灯台山村、石梁子村、芝兰坝村。这十村已连成一片,形成了跨村连片的产业带。村民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每亩500元,每五年递增5%。村民们还可以在产业园务工,工资每天在60—100元左右,还可以股权分红得股金,大家都觉得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据了解,根据规划,海升3万亩现代柑橘产业产业园建成后,会带动包含赛金镇、五福镇、双胜镇、铜鼓乡、新政镇等乡镇的25个行政村,通过整合土地、人力、资本三大要素,让贫困村、贫困户和业主大户建立起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带动园区贫困户1086户、4126人通过入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可实现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