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法治研究网!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一线传真 | 社会与法 | 最新法规 | 领导访谈 | 理论调研 | 公安 | 法院 | 检察 | 教育 | 卫生 | 国土
最新资讯 | 大案要案 | 案例评析 | 深度追踪 | 专题展示 | 司法 | 监狱 | 交警 | 税务 | 水电 | 乡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一线传真
 
路通 产业兴 人和 村庄美
——雨城区合江镇张山村脱贫攻坚见闻
时间:2018-06-12 19:59:43  来源:

 

本报讯(吴丹 张杰 记者 杨棕贤)
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一批又一批的驻村第一书记被安排到定点帮扶的贫困村、贫困户,点亮了贫困户脱贫的希望。六月的太阳火辣辣,田间地头时常会看到汗流浃背、干劲十足的人们,其中不乏曾经手握笔杆子,如今拿起锄把子的教育系统公职人员。
在这样火热的季节里,本报与市教育局携手推出系列报道,走进这些贫困村,了解来自教育系统的第一书记带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故事,看看这些贫困村都发生了哪些可喜变化。
雨城区合江镇张山村的村民时常会看见一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经过约4公里的双龙峡谷,不辞辛苦地穿梭于苗湾、徐山和周山之间,田间、茶园里都留下他的身影,这便是张山村曾经的驻村第一书记文玉全。
“我要努力去做总岗山的一棵松,茶园里的守望者,将松树的气节作为人生的标尺。”文玉全说,虽然已于今年4月离开张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岗位,但他仍不断发挥自身余热,奉献在脱贫攻坚的第一战线。
文玉全原本是合江镇中心校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政治老师,自2014年11月,他便主动请缨到张山村参与扶贫工作,这一去便是4年。
张山村已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户脱贫、 村退出任务,并将计划在今年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提升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奔康的目标。
 
  修好致富村道
  用好扶贫政策
 
7日,阳光照在张山村的村道上,走在水泥路面上,文玉全的内心是踏实的。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这件事情假不得。”文玉全说。
以前的张山村,道路泥泞不堪,下雨走在上面,随时可能滑倒,有的地方的积水还可以没过脚踝。因此,建设基础设施变得很迫切。
在争取到修路项目的经费后,文玉全便带领着党员干部和村民们,扛起锄头,修起了贫困户的入户路。
“大家知道这是脱贫的路子,都很积极参与修路。”4.5米宽的主干道、3.5米宽的通组公路,那时候一提起修好村道后的情景,每个村民的脸上都会挂着希望和幸福的笑容。
路通了、房屋翻修了、荒地变茶园……一个个属于美丽新村的“影子”逐渐变成了现实。
随着村级卫生室的建成,村民们的健康有了保障;随着村级群众文化广场的使用,村民生活更加丰富……
看得见的成效是可喜的,但是蜕变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却是复杂的。
扶贫先扶智,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难。即使是从教多年的文玉全也感到了难度。“这不像在校教学生那样单纯,需要面临的是留守在家多病的老人和一些识字不多、思想保守的村民。”文玉全回忆起当时经历,颇有感触地说。
那时候,文玉全同村干部们一起将贫困户分门别类逐级逐一引导、说服,想办法釆取一户一策帮助其立项目筹资金或引入企业和社会帮扶。
同时, 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必须要落实好贫困户孩子入学问题,保证100%的入学率,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对于那些思想比较落后和保守的村民,动员其积极参加农民夜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并安排党员, 村组干部开展“入户走访”和“大家访”的宣传。
连最高最远的周山组的一户贫困户家,文玉全也毫不犹豫地步行前往。在驻村帮扶的4年中,平均每户他都入户走访了20次以上。
 
发展茶叶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
 
在张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每一天,文玉全都坚持写民情日记,这里面包含有每户的致贫原因、应采取的帮扶办法、因户施策的帮扶措施等,有十几本。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这才是扶真贫、真扶贫的根本办法。结合张山村地理条件,发展茶产业、养鸡业、猕猴桃种植业便是一条挖掉穷根的路子。“现在全村共有3600多亩茶园,人均5亩左右,全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在4500元以上。”文玉全开心地说,这一片片齐腰的茶园是村民们的“摇钱树”。
如今“人脱贫、村退出”的脱贫攻坚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一个山清水秀、幸福美丽的“四好村”正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
今年,由于年龄偏大和政策等原因,他不再担任此工作。但说起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感悟,文玉全表示:“学会了担责担当,亲身参与和体验了农村基层工作, 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从一个“教书先生”到“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他不懂就学、不会就问。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了一岗双责的光荣任务。
目前,张山村已上任的新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席雯益是一名年轻的小伙,为了保证该村脱贫工作有序开展,实现驻村帮扶工作无缝对接,文玉全手把手带着席雯益,交给他经验和方法。
“文老师是当地村民对我的尊敬,为了这一声亲切的称呼,我更不能辜负乡亲们。”文玉全说。
 
 
 
四川法治研究网:版权所有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部分转载于网络,信息作为参考。本站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