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法治研究网!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一线传真 | 社会与法 | 最新法规 | 领导访谈 | 理论调研 | 公安 | 法院 | 检察 | 教育 | 卫生 | 国土
最新资讯 | 大案要案 | 案例评析 | 深度追踪 | 专题展示 | 司法 | 监狱 | 交警 | 税务 | 水电 | 乡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一线传真
 
崇尚美德,助力和探索化解边远乡镇扶贫中遇见矛盾
时间:2018-10-24 20:49:53  来源:

 

仪陇县是共和国元勋朱德、为人民服务典范张思德的故乡,被誉为“两德”故里和红色摇篮。我们板桥乡远离仪陇县城,土地贫瘠、民风淳朴。全乡辖13个村,95个社,2907户9912人,有贫困村5个,贫困户291户882人。近年来,板桥人民也和全国人民一道,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省、市、县各级扶贫决策部署,致力于脱贫攻坚拔穷根,崇尚美德、植根为民,助力和化解了脱贫攻坚中的各种遇见矛盾,被省、市、县各级领导点赞和表彰,基本形成了“板桥经验”。有力探索出了一条秦巴山区边远乡镇开展扶贫工作的新路子。
以弘扬美德为突破,化解非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矛盾。
扶贫路上,困难好战胜,矛盾难化解。尤其最难化解的是非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衍生,主要是国家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倾斜让非贫困户利益使然。为此,我乡遵从“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弘扬美德的标尺。着力从让贫困户不依赖、不依靠、自力更生,让非贫困户不嫉妒、不争穷、同奔小康理念入手。紧紧围绕“三大主题教育”活动,在贫困户中广泛开展“好夫妻、好公婆”等十好人物评选,在非贫困户中广泛开展“孝老敬亲、勤俭持家”等九类最美家庭评选,用五个“强化”治标治本,收到了良好实效。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做到活动有方案,有计划,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并严格执行工作考核办法。我乡成立了评优评先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板桥乡评选非贫困户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实施方案》,并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为抓好教育引导,充分利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等多种形式,宣传“文明卫生、孝老敬亲、勤俭持家”传统美德。利用“九九重阳节”、“树新风·促脱贫”等大型文艺汇演时机,摒弃先入为主的说教式宣传,村村编排歌曲、小品、打油诗等群众通过喜闻乐见的节目,让干部和群众共同登台表演,使宣传有血有肉,达到了凝聚人、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积极作用。
三是强化典型引路。在评先评优活动中,采用主动申报、群众联名推荐、开会评选的方式。要求全乡95个村民小组每月必须评选出1—2户最美家庭在村上进行公示,党委政府为获选对象亲自授牌,并给予每户10元的奖励,各村对评选出的“最美家庭户”的典型事迹在村广播反复进行宣传,让最美家庭户更具有成就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将他们吸附和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同时也激发未被评选上的户对标差距,追赶学习。
同时,还采用了典型的倒逼机制来改变思想波动大、喜欢发不同牢骚的非贫困群众。比如:幸福村非贫困户肖红英,过去不孝敬父母经常与父母吵架、打架,每年正月初就要村干部到她家调解纠纷,一说到脱贫工作,就自认为村上和群众该评她,村上要搞点公益活动,不但不参加,还开口说村上能够给多少钱一天,通过教育引导,我们采取倒逼机制先引导大家将她评为“孝老敬亲最美家庭”,利用村广播和会议天天宣传她的事迹,如今她变化非常大,不但孝顺父母,给父母洗衣做饭、洗澡洗头,还主动帮助贫困户,村上公益活动也特别积极,从不说要一分钱,她的事迹不仅在全乡范围内得到传颂,而且在仪陇电视台、南充电视台和四川省电视台公共频道上也先后进行了广泛宣传。邻社妇女罗琼英以前经常辱骂自己的公婆,听了肖红英的先进事迹后,深受感触,主动将公婆接到自家新房居住,并亲自带着公婆去医院检查身体,现如今她已成为大家口中的好儿媳。
如今,很多后进赶先进的家庭和个人不断涌现,全乡初步形成文明卫生、孝老敬亲、勤俭持家的浓厚氛围,这种利用倒逼机制转化“想争当贫困户”的家庭和个人后,思想得到了极大转变,现在全乡的产业大户多达130多户,评选出各类最美家庭户1100多户,到今年全乡迎国检时能达到在家群众的95%以上。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充分弘扬。
四是强化激发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我们把树立良好风气与扶贫励志相结合,采取多手段与群众交流沟通、贴心服务,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已有魏登尚、魏泽刚等30多户原贫困户主动申请不当贫困户,通过自我发展产业,家庭经济已显著提高。如杨家院村非贫困户魏登尧主动申请不当贫困户后,自家种植5亩中药材,还带动本村10多户群众种植中药材30余亩,并做起中药材收购小生意,收入颇丰。再如旱田岭村贫困户罗从元,以前好逸恶劳,通过乡村干部的教育引导和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罗从元树立起了不等不靠自我发展的志气,积极加入产业园,收种他人撂荒的土地,种植青花椒4亩、青蒿2亩,已成为该村脱贫致富先进代表。
五是强化习惯养成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靠的是平时慢慢养成,我们要求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要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每个村建立了环境评比领导小组,每十天一评比,清洁卫生做得好的,给他家贴上 “清洁户”的牌子,不清洁的贴上“不清洁户”的牌子,并且村会议和广播均要曝光,如今群众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已逐渐养成。
以同步发展为理念,化解非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矛盾
非贫困村与贫困村的矛盾根源主要是贫困村项目多、资金多、政策多、优惠多、各级关心也多,过去工作搞得扎实的村反而成了非贫困村,就连扶贫产业发展扶持基金,非贫困村的贫困户都享受不了相关政策,难免心态失衡,干部心里失衡,群众心态偏移就会更大。
为了缓解非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的隐形矛盾,我们认真研读政策,在产业扶持发展方面,全乡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引进公司在我乡建基地,示范带动全乡所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同步发展产业。为此,我们根据板桥乡的地貌特点和地理位置,引进了“辣椒、花椒、榨菜、川芎、七彩野山鸡”五大产业,构建“N+1”的模式,即“公司+基地+支部+专合社+贫困户”,引领我乡的经济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同时也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民情。全乡共计5个贫困村,分别建立5个“奔康产业园”,建立5个专业合作社,让非贫困村分别加入奔康产业园,让非贫困村的贫困户分别加入5 个专业合作社,成立专合社分社,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全乡291户贫困户882位贫困人口通过基金、土地、劳力等入股专合社,目前辣椒收益贫困户分红已达到了全覆盖。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专合社在种养业收获出售产品时按鲜品提取集体经济收入,按照花椒每斤0.20元、辣椒和榨菜分别按每斤0.02元,川芎按照每斤0.05元收取,贫困村和非贫困村,村村每年都有近万元左右的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全乡通过专合社已种植花椒1300亩、辣椒500亩、榨菜800亩、川芎等中药材600余亩。另外我们还注重党员杠杆撬动效应,对村支部党员干部进行定期轮训,将党小组建立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
以干事创业为人民,化解干部与群众脱贫攻坚满意度矛盾
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无论怎样引导,群众要看党委政府、党员干部为他们做过什么实事,满意不满意。新一届板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本着立足自身岗位,干好本职工作的原则,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板桥实际,做了一些实际的工作,化解干部与群众脱贫攻坚满意度矛盾改变了党委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赢得了民意。
一是已完成场镇路灯建设,进一步让场镇美化、亮化;二是完成场镇天然气的安装,告别了场镇烧煤炭和木柴的历史,三是加速修建板桥至大寅的快速通道,撬开因区域制约板桥发展的瓶颈;四是修建了便民服务中心和司法所,进一步便民;五是进一步清洁了河道、整治了街道、规范了场镇秩序;六是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化、项目招标透明化,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公信力;七是加强了党员干部教育和管理,对群众的诉求不推不躲,认真面对,第一时间解决。
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化解了干群隔阂,得到了全乡群众的支持拥护和好评,为脱贫攻坚赢得群众满意度奠定了坚实基础。(何环
 
四川法治研究网:版权所有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部分转载于网络,信息作为参考。本站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