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射洪市人民政府在市政府网站发布《射洪市成立大会举行》,标志着射洪正式撤县设市,成为四川省第18个县级市。
撤县设市,是对射洪发展的最好诠释,而法治,则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1987年,时值射洪县委做出《依法治县的决定》、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依法治县的决议》,让射洪成为全国、全省最先开展依法治县工作的地方之一。
“促进公平正义,巩固长安杯的成果,深度加强平安射洪的建设。”32年后,射洪市成立大会上,中共遂宁市委书记邵革军对今后的法治建设目标发出号召。
射洪依法治理一路走来,如今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又是迈步从头越——射洪法治建设延续着过往记忆,迈步走向辉煌未来。可以看见,法治的理念和方式贯穿射洪营商环境建设、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亦在脱贫攻坚这一重大的社会历史使命中,以触手可及的形式向群众展示法治的价值维度。
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
法治为营商环境优化指明方法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对此,射洪市微芯洪总经理刘宁有着切身的体会。
2014年7月,刘宁带着企业落户射洪经开区国际技术产业合作园。谈起园区对于企业的服务,刘宁对记者表示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射洪当地高效的行政审批效率和完善的企业法律服务。
“放管服”改革在射洪的推进,与射洪本土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实行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休戚相关。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工业项目审批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制定和落地,射洪市政府迈开了全面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探索步伐。
这些措施的实质,是在依法行政的框架内政府的自我革命,以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率。体现射洪市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的决心与行动。“减证便民”——这一企业的迫切需求也成为射洪市政府的统一共识。
通过省一体化平台共享申请材料619项,减少各种申请材料559项,减少比例32%,审批提速42%。——今年上半年,射洪市放管服改革再次提速,让四川弗罗蒂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凡称赞不已。
今年4月,射洪锂电产业园开工建设年产量2万吨的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项目,罗凡告诉记者,这一项目从最初的洽谈到敲定落户,仅用了10多分钟。
审批做“减法”,服务做“加法”。射洪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公共法律服务,更多的解决了企业入驻后在法律层面上的后顾之忧。
今年8月8日,射洪法院组织“送法进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活动。围绕企业经营者与职工的法律需求,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进行,为企业送去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及射洪市委、市政府关于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
这是射洪市针对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一个缩影。从律师积极参与企业决策论证、提供法律咨询,到组织开展企业法治体检,为民营企业员工法律援助,都可以通过“一站式”“窗口化”的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定制获取。射洪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出的“餐谋团”“企铭心”“法律讲堂”三款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亦得到广大企业的一致好评。
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司法环境的法治化不断推进,射洪营造出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诚信守法”,成为各类市场主体的通行证和试金石。不仅是企业在信用记录和诚信档案中“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射洪还将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创新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察范围,加大对政府失信等行为的监督检查,政府的市场信用和行为,被提到了同等的高度。
管控脱贫攻坚关键环节
法治方式保障服务脱贫攻坚
保障脱贫攻坚,法治从何发力?射洪充分发挥了全面依法治市的优势,法治引领、法治规范、法治保障——三处抓手同时发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法治基础。
“嫁出去的女儿不是泼出去的水,不赡养老人是违法的……”2018年初,大榆镇金台山村第一书记肖建军在一场院坝调解中苦口婆心地说到。动之以情晓之以法,终于让不愿赡养父母的两位当事人幡然悔悟,当场签下赡养协议。
“一个案例,一次调解就是一次普法”。从射洪市委政法委来到金台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肖建军深谙法治的价值所在。村规民约、法治夜校……乡村脱贫攻坚的进程,留下了法治建设浓墨重彩的记忆。
这并非金台山村独有的景色。一名法律顾问、一个法治宣传栏、一个法律图书角、一名法律明白人、一场法治电影、发放一张法律服务联系卡……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构筑起了射洪市法治服务脱贫攻坚“六个一”工程的题中之义。贫困村的干部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及时、精准、普惠的法治教育,法治的精神深入脱贫、引领脱贫。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群众都不能掉队。法治的保障服务作用由此凸显:全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从法律援助中享受普惠服务。特别是针对农民工、老人等因伤、因子女不赡养而致贫的人群,射洪市启动专项维权或上门服务,解决他们的切身之困。
“感谢射洪、金华镇人民政府,感谢律师。……”因伤致贫6年,历经无数次维权,金华镇居民、建档立卡贫困袁某某终于拿到了一份合理的伤残等级评估和赔偿。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射洪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就解答群众咨询1091人次,为农民工挽回损失68万元。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脱贫攻坚各项决策怎么做、每一分钱怎么花?皆事无巨细关乎大局。由法治带来的规范,则为这一系列决策提供了科学化、程序化、法治化保障。
重大脱贫工作依法决策程序机制、脱贫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合法性审查机制……射洪市委依法治市办工作人员介绍,射洪建立起上述机制,要求对市政府拟出台的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进行合法性审查,相关单位和人员可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从而提高决策水平,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时刻。射洪全体扶贫干部奋战一线,目指完成20个贫困村退出、0.52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躬耕不辍。
探索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增强群众对法治尊崇感、获得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而这一路目标的实现路径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一言蔽之,即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
射洪市的探索早已开始。2017年,太和镇白马庙村产业发展站在了三岔路口。塑料制品加工、藤椅编制和伐绿植果3个项目,哪个更合适?村干部决定把决定权交给村民。
村民的意愿如何依法有序表达?记者了解到,白马庙村在村委会成员、普通党员、返乡老干部、贫困户、村民中,抽签各选出一名代表,组成五人工作组,再加上村法律顾问,形成“六手印记”成员。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要通过“四会两公开”程序,让六个代表都按上手印,才能算数。村民都管它叫“六手印记”。
有了“六手印记”,意味着村集体的每一分钱的使用,都要经过多达6人的把关监督。射洪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的监督落实,既完善了村级监督机制,也成为一个村民议事的协商平台,充分保障了老百姓的参与权、知情权、民主管理权和监督权。
这一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创新的“射洪经验”,在全国打响了名气。今年4月,全省法院诉源治理暨繁简分流现场推进会在射洪召开,则是对射洪市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诉源治理”的充分肯定。
2018年12月13日,由于拆迁改造补偿长期不到位,潼射镇23户居民急匆匆来到射洪法院,要求对一地产开发公司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拆迁改造带来的矛盾纠纷,涉案人数众多,案情又错综复杂,何尝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把矛盾调解在诉前,化解在诉前,谈何容易?
在射洪,“诉源治理”工作由“法院主推”上升为“党政主导”给了办案法官们十足的底气。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速裁庭法官迅速出具民事裁定书,冻结、查封、扣押涉案公司财产。随后,法院协调潼射镇人民政府、市规划局、市棚改办、市住建局、社区工作人员、律师代表等共同参与拆迁户代表与涉案公司的调解工作。经过多次调解、多方协调,此疑难案件终于以双方均满意的方式得到解决。
本着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的目标,射洪提供了一整套多元化、立体式的纠纷化解途径和体系。无论什么形式的矛盾纠纷,在射洪都有地儿讲理,有人处理。
“覆盖城乡,纵向到底”。射洪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这样向记者介绍该市的矛盾纠纷调解网络。通过“两所一中心”三大平台,射洪实现对民间融资、棚户改造和部分敏感复杂矛盾纠纷进行集中分流处置。全市549个人民调委会、13个专业调解组织,形成日常生活调解网格化,类型矛盾调解专业化的矛盾纠纷快速处置机制。据统计,分流在“两所一中心”化解的案件,去年全年受案2760件,调解2710件。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不断推动射洪在社会治理体系上做出现代化探索。雪亮工程、天网建设,一张张科技运用的“名片”构成了射洪打造智能化立体治安防控体系的实践。
射洪城区328个“天网”、农村2000个“雪亮工程”——这些探头全天24小时无休,360度无死角,已经实现全部联网,城乡覆盖。沱牌镇通泉村村民刘大姐告诉记者,雪亮工程的监控数据她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访问,就算人不在家,手机上就可以看到家附近有啥情况。
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射洪市将挖掘视频资源深度应用,利用大数据提升“雪亮工程”实战化、应用化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连续五次获得全国普法先进县荣誉称号,2017年勇夺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2018年获评“全国第四批法治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射洪法治建设有着辉煌的记忆。然而,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伴随着射洪市的成立,崭新的号角已然吹响。法治射洪,已到了迈步从头越,迎向新征程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