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随之,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划时代的脱贫攻坚战役,有力助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脱贫攻坚这一时代命题面前,党用行动递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坚持人民至上,作答宗旨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和根本保证。99年来,无论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发展时期,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也被实践不断证明永远不会改变。“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的头等大事,更是我党在从弱变强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言必行,行必果。党的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便被列入国家“三大战役”之一,并且一路奋斗,一路凯歌。这一切,正是我党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行动,这一切,充分展示了我党在新时代一以贯之履行宗旨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求真务实,作答作风养成。求真务实,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就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作风要求。随后,党中央又多次作出“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指示和强调,还针对扶贫工作中滋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展开专项巡视,严肃党风政风,严肃执纪问责;同时,还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思路,针对那些已经摘帽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扎扎实实做好“防止返贫”各项举措,从而通过从严从实的纪律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全力推动扶贫工作真抓实干,善始善终,决战决胜。据由国家相关部门和单位编写出版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显示,截止2019年年底,扶贫工作取得“9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4%的贫困县实现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6%”的骄人业绩。事实胜于雄辩。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不是一阵风,也不是花架子和表面文章,它就像是一把磨刀石,让我党在执政为民的磨砺中,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加严谨,更加鲜明。
坚持党的先进性,作答政治本色。党的先进性是我党鲜明的政治本色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其前无古人、举世瞩目的辉煌战果,毫无保留地为世界反贫困事业积累和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这一切战果的取得,离不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离不开我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时所彰显出的一切先进性。“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总是以“吃苦再前、享受在后”的革命自觉和“一马当先、舍我其谁”的革命担当,挺在前,走在前,干在前,把各项工作和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把心系天下的大爱温暖到群众的心坎上。同时,我党还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以自身的先进性,团结、带领各行各业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从而有效地形成了全国总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态势,不断凝聚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巨大力量。“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目标不达,战斗不止;时代千变,本色不变——这正是我党在新时代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作出的郑重承诺和庄严回答。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役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矢志不渝坚持履行党的宗旨,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彰显党的先进性,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誓言作答,以“不负韶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作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人民满意是我们最高追求”的成绩作答,向党和人民递交了满意答卷。(龙爱明 四川南充恒通电力有限公司纪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