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法治研究网!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一线传真 | 社会与法 | 最新法规 | 领导访谈 | 理论调研 | 公安 | 法院 | 检察 | 教育 | 卫生 | 国土
最新资讯 | 大案要案 | 案例评析 | 深度追踪 | 专题展示 | 司法 | 监狱 | 交警 | 税务 | 水电 | 乡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一线传真
 
西充:易地扶贫搬迁 “搬”出幸福新生活
时间:2020-07-29 21:47:16  来源:

  本网讯(李同周 记者许尔斌)盛夏时节,穿行于西充各乡镇,可见一处处崭新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呈现出住新家、创新业、奔小康的喜人局面。

  近年来,西充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按照“搬得准、搬得顺、搬得富”的原则,创新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搬迁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实施,让一批批贫困群众挪穷窝、摘穷帽、过上幸福生活。

  搬迁3518户 群众住上好房子

  7月14日,笔者在双凤镇东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看到,一条条道路平坦如砥,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化带郁郁葱葱,空地上摆放着健身器材,院坝里安装了路灯,整洁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何兴平的新家就在这里。

  走进何兴平的新家,只见雪白的墙壁上安装着电灯、网络等设施,厨房内天然气、自来水等设施俱全,卫生间里装上了热水器,宽敞的客厅里摆放着茶几和座椅,墙壁上挂着电视机,电视机传出一阵阵欢快的歌声。

  “过去,我那老房子不足40平米,不仅面积小,子女都是两个人一张床,一家人生活打挤得很!”回想起搬迁之前的苦日子,何兴平苦不堪言。他告诉笔者,以前他们家4口人,居住在该镇长明山村的一栋土房子里,屋内破烂不堪,一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出门就走泥巴路。

  随着该村易地搬迁项目的按时完成,2017年5月,何兴平一家终于喜迁新居,过上了新生活。何兴平的新居面积为75平米。“你看嘛,现在的房子面积大,住起宽敞得很!子女都有自己的卧室,还有1间厨房、1个餐厅、1个卫生间、1个客厅。”何兴平兴奋地说。

  “全靠党的政策好啊,让我们从‘旧房’搬‘新房’。”何兴平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找人写了副对联贴在大门前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辞别旧房住新房 党的恩情永不忘,横批:辞旧迎新”。

  “这副对联说的都是我的真心话。”何兴平含着热泪说。住进新房,他内心喜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终于有了个温馨的家”。

  其实,在该社区享受到搬迁新居福利政策的不止何兴平一户,据东岱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根定介绍,在该安置点共有63户(145人)住房困难的家庭顺利地搬进了新居。现在,安置点不仅是房屋的面貌发生了变化,房子的设计和布局很科学,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住起来更加方便、舒适了。

  东岱社区安置点的变化只是西充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西充县坚持群众自愿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在充分尊重搬迁户意愿的基础上提倡搬迁群众在条件优质地区进行小规模集中安置。

  同时,在选址上做到靠公路、靠学校、靠产业基地,让群众搬到好地方、住进新家园。截至目前,已在全县设置集中安置点58个,完成搬迁3518户,8065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完成率100%。

  发展后续产业 搬迁群众能致富

  7月13日,笔者在西充县晋城街道板凳垭村看到,一排排养殖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羊儿成群;一条条产业路纵横交错,平坦的产业路两侧成片的果树长势良好,该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设置在村委会旁边。

  过去,这里基础设施落后、资源匮乏,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完成和产业的发展,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现在,宽敞便捷的公路连接家家户户,欣欣向荣的致富产业助村民就业增收。

  70多岁的李云元不但搬进了新居,也在村里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务工。谈及现在的日子,老人的脸上挂满了笑容,2017年他已经脱贫,还靠着自己的勤劳有了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

  如何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提升搬后续发展能力?板凳垭村给出的答案是发展产业,针对贫困群众增收难、增收渠道少、增收不稳定的实际情况,该村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制定特色产业脱贫规划,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

  “我们村实施的是‘挪穷窝,搬到好地方;换穷貌,住上好房子;改穷业,用足好政策;拔穷根,过上好日子’的四步措施。”该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威说,为了让贫困户既能安居又能乐业,村里进行了统筹谋划,村“两委”多次组织村民召开意见征集讨论会,聚众智寻找发展路子。

  最终决定将土地进行集中整治,再统一流转,引进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群众以土地及租金入股,专合社负责生产资料购买、日常管护、产品销售及年终分红……产业园成为搬迁群众就业务工的好去处。

  “以前只能守着种庄稼这个老本行。现在我们不但有土地的租金分红,还可以在农业公司就近务工。”李云元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在农业公司务工年收入6000多元,加上土地租金、政策补助等,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多元。

  “年纪大了,没法出门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安逸惨了!”李云元拿“过去”与“现在”作比较,心里美滋滋。

  搬迁的目的不止是让困难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为此,西充县围绕搬迁后半篇“文章”,坚持把建好房同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帮扶和就业增收脱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哪里有产业,群众就往哪里搬;群众搬到哪里,脱贫奔康产业园就布局到哪里,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为扩大产业对搬迁群众覆盖面、带动搬迁户能致富。该县大力发展奔康产业园,推进“2+4”特色产业连片发展、组团发展,有力的带动搬迁群众脱贫奔康。搬迁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园区务工等形式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此外,该县积极整合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培训资金,根据搬迁户不同文化素质、就业技能、择业意向和岗位供给台账,逐户逐人落实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后,有序组织搬迁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或转移就业,全县搬迁户中有1908户2473人实现转移就业,户均增收15000元以上。

  如今,在该县困难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住上好房子,还“搬”出“幸福新生活。

 
四川法治研究网:版权所有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部分转载于网络,信息作为参考。本站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