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法治研究网!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一线传真 | 社会与法 | 最新法规 | 领导访谈 | 理论调研 | 公安 | 法院 | 检察 | 教育 | 卫生 | 国土
最新资讯 | 大案要案 | 案例评析 | 深度追踪 | 专题展示 | 司法 | 监狱 | 交警 | 税务 | 水电 | 乡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一线传真
 
以法治为引领 全面加强传统民居院落保护
时间:2023-04-03 17:35:58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传统民居院落作为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阆中古城现存近300座明清时期保存完好的特色院落,被专家赞誉为“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川渝灵性巴阆风”。一直以来,阆中古城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手段,突出法治权威,全面加强古城传统民居院落保护,使古貌古韵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一、强化法治理念,确保院落保护有力有效

  (一)及时修法,推动保护与时俱进。始终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古城保护与发展,2004年7月专门出台制定了四川省第一部为保护城市古建筑群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阆中古城成为全国最早专门立法保护的古城之一。截至2019年,04版《条例》已经施行15年之久,已不能较好的解决阆中古城保护面临的保护范围与古城发展新形势不相适应、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现实需要等新情况、新问题。同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管理机制,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古城保护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阆中古城保护的过程和细节,将“古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等纳入法定保护范围,进一步增强古城风貌格局保护的操作性和严肃性。

  (二)全面普法,提升群众法治意识。《条例》规定,每年7月30日为“阆中古城保护日”。五年来,为持续推动宣传贯彻《条例》规定,筑牢依法保护古城法治理念,增强全民维护古城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自觉意识,市人民政府通过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接续举办“7·30阆中古城保护日”主题宣传活动,让条例规定走进机关、社区、景区、商铺和学校的同时,也走进了传统民居院落。知法是守法之前提,普法为执法之基础,古城内近4万居民是宣传条例的重点单位和“绝大多数”,我们在院落内进行有古城风貌特色的法治宣传小型展示,让古城保护法治宣传显而易见、随处可见;我们在人员较为聚集的院落举办法治文化活动展演和读法学法活动,让民居院落成为法治宣传活动的新据点。

  (三)科学用法,规范古城修缮制度。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结合古城实际,制定出台《阆中古城维修规范》和《阆中古城核心区室外装饰装修管理办法》,明确了对核心区传统民居进行维修或装饰需遵守“尊重历史、精准维修、修旧如旧”的指导性原则,鼓励居民采取传统工艺、传统流程、传统方法和传统材料进行修缮和装饰,为修缮、装饰提供了技术指南。进一步压紧压实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管责任,依法及时制止、严厉打击在房屋修缮、装饰过程中擅自改变原院落结构布局、擅自使用不协调的现代建筑材料等破坏古城风貌的行为,孔家大院、秦家大院、杜家客栈(院落)等得到有效保护,对古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依法保护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强化法治保障,确保院落保护落地落实

  (一)坚持高规格,成立专职保护管理机构。2018年5月,根据古城保护的需要和《条例》规定,南充市委编委增设南充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处级行政机构“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专门负责阆中古城保护利用及日常管理工作。古管局成立后,严格按照《条例》规定,遵循“尊重历史、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和管理细则,依法履行职责,主动担当作为,加强各部门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古城依法治理,成为古城保护管理实实在在的“牵头人”。

  (二)坚持高标准,建立古城联合保护机制。为强化古城保护与管理,阆中构建起“市委政府统一领导,人大政协加强监督,古管局主抓主管,属地乡镇(街道)、职能部门依法履职”的古城景区管理体系,坚持古城景区管理专项考核。建立古城保护综合执法、周三联合办公机制,从综执、市监、公安等部门抽调人员入驻阆中古城景区,参加古城景区日常巡查、综合执法、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各项重点工作。提出“两代表一委员”监督古城修缮、专项奖补古城社区、有奖举报古城违建、联合管控古城入口等古城保护“七条措施”,强化部门联动,加强沟通协作,形成相关部门、属地社区、古城居民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保护格局。

  (三)坚持高质效,推动保护更加科学规范。邀请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郭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顾问丹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办事处原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等行业知名专家,成立阆中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不定期开展古城保护、项目实施的论证、决策、咨询,对院落恢复性建设或改建利用发表专业意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专家依据。建立古城保护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将有一定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院落及其组成部分列入保护名录,按照历史建筑、古院落、古建筑等类别实施分类管理,详细记录了院落的情况简介、历史沿革、保护价值、所有权人证明书、图片资料等相关信息,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阆中何家窨子、状元府第等院落等被列入保护名录并对外公布,相关行业部门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目录适时动态调整。

  三、强化法治赋能,确保院落保护出新出彩

  (一)聚焦业态发展,进一步优化院落产业。以《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为指导,统筹结合古城发展实际,出台《阆中古城核心保护区经营业态项目目录》,将阆中古城核心保护区内的74条街区,分为主游线街道(15条)、民居风貌街巷(22条)和背街小巷(37条)三类,发布鼓励、限制经营的项目目录,合理安排市场布局。积极鼓励条件良好的民居院落适当发展具有阆中文化旅游特色的产业,严格控制居民聚集区域过度商业化扰民闹民,努力维护古城居民安静舒心的居住环境,在保护传统民居院落宜居性和发展特色旅游中寻求平衡。

  (二)聚焦历史文脉,进一步加强院落保护。对阆中古城居民院落风貌现状、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历史名人故事等文化资源进行普查,计划绘制古城街道院落历史文化布局图,立牌保护院落风貌格局。目前,已挖掘普查了50个院落历史文化。用好用活媒体矩阵,在阆中古管、文旅阆中等微信公众平台开设“民宿掌柜说民宿”“古街院落”等专栏,以视频成像展示院落建筑风格,以院落历史讲述古城故事,让更多公众在互联网上体验院落的全貌,感受古院落穿越古今的魅力。

  (三)聚焦特色主题,进一步传承院落文化。抓紧实施“修缮升级古城特色院落”项目,以文化为核,用项目带动,让以传承建设世界级非遗文化代表性项目皮影戏为主题的王皮影博物馆、国家级非遗文化代表性项目“东方软浮雕”手工丝毯织造为主题的银河地毯(院落)等主题院落引领古城院落文化建设,打造更多的精品院落,让更多的院落走入大众视野,以红色和状元文化为主题的状元府第、传统中医文化为主题的胡家小院、中国茶文化为主题李家大院、传统布染文化为主题的染坊客栈等40余家特色文化院落将陆续升级亮相,让院落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得以传承弘扬。

  保护传统民居院落,使古貌古韵得以传承,合理利用古院落,促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全面守护传统民居院落已经踏入新的征程,统筹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新篇章的新命题。(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  张玉杰)

 
四川法治研究网:版权所有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部分转载于网络,信息作为参考。本站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