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遂宁市安居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为抓手,以民政、公安、检察、司法、教体等部门为牵头带动,通过织密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网”,组建队伍构筑“避风港”,筑牢防线织密“防控网”,实施五项行动深耕“暖心田”等措施,辖区全社会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意识普遍增强,全区未成年人安全更有保障、成长环境更加优化。
织密织牢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网”
构建全覆盖“摸排体系”。建立“专业社会工作者+社区儿童主任+志愿者”全面排查小组,以社区为排查单元,采取走访入户、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全区低保、残疾等困境儿童家庭监护、政策保障、社会关爱等情况。目前,已为全区2817名困境儿童建立信息台账,做好“一人一档”信息登记,力争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筑牢全方位“保护防线”。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签订《安潼合作一体化“1+29+N”发展合作协议》,采取新建、盘活等方式,成立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目前,打造基层未保站(点)、社工站、儿童之家等阵地218个,开展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法治教育活动6000余场次。
夯实全周期“保护根基”。依托“遂潼社工周”,精心打造“筑梦向未来.爱伴花朵行”“童心港湾”等X大项目,惠及儿童1.6万人次,选优配强18名儿童督导员、统筹670名专职网格员打通儿童服务“最后一公里”,合力擦亮“安潼同行.呵护未来”示范品牌。
组建三支队伍构筑“避风港”
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多元化做好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组建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监管队伍,建立“区长、镇长、村长、校长、警长(法治副校长)、家长”网格化关爱联动机制,实现校园、社会与家庭无缝衔接,全面筑牢未成年人安全防护网络。组建爱护团队,建立检察官、心理咨询师、合适成年人、司法社工和公益律师“爱护队”,提供心理辅导、心理健康体检、心理危机干预、法律咨询等服务,惠及少年儿童1000余人次,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组建“少年儿童工作智库”专家团,选聘30名教育、健康、法律宣传、权益保护等方面工作骨干,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家庭,巡回开展防性侵、安全自护等专题讲座300余场次。
筑牢三道防线织密“防控网”
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保护未成年人安全。加强护学守卫,全区学校全部配备安保人员、安装高清摄像头,新增100名辅警成立护学大队,落实上下学等高峰时段护学工作,常态化维护学校周边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加强风险防控,循环排查全区河流、水库等重点区域,形成1300个溺水风险点分布图,增设警示牌 2000 余块,在高风险点安装智能监控系统24个,学校常态化开展安全提醒和教育,社会力量广泛动员参与,形成齐抓共管防溺水安全良好格局;实施校园周边治安乱点、娱乐场所、违法交通三大专项整治行动,及时纠治发现问题,消除潜在风险隐患。加强能力提升,开展未成年人基本生存能力培训,强化游泳、逃生、防卫、急救、家务等基本技能训练,做到全区中小学生培训全覆盖。
实施五项行动,深耕“暖心田”
坚持把扶危济困作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系列针对性行动,切实做到“一个也不能少”。实施法治教育行动,投入5000万元建成“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基地”,全域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心理疏导、维权救助等服务,累计完成法治辅导800余场、帮教未成年人22名、司法救助15件。实施困境儿童关爱行动,组织300名同心姐妹,“一对一”担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爱心妈妈”,开展亲情陪伴,助力健康成长。实施托管服务行动,依托 304 个村(社区)儿童之家,采取“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服务模式,为单亲、留守、低收入等家庭少年儿童,提供艺术培训、红色教育等服务,年均帮助儿童1万余人次。实施志愿帮扶行动,通过启动20余个服务项目,募集资金300余万元,帮助青少年1000余名,全力呵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生活救助行动,启动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有效解决特殊儿童的医疗、教育和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