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泡进法律书海,寻找多方平衡,既仰望绝对,也接受相对,以审判中立的视角,给予专业公正的看法,柔情善断,匠心谋划,只为让公平正义的道路增添一抹光亮。
把脉问诊“疑难杂症” 倾心调解化解矛盾
身穿一身黑色制服,胸前佩戴一枚徽章,笑容可掬、语气温和、健谈开朗,分析案情头头是道,一种亲和力油然而生。

王映,射洪市人民法院一级法官,现任民事审判二庭庭长。2008年进入法院工作,十五年来,王映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用公心审案、以诚心待人、用耐心倾听、以热心助人,将情与法融合于调解中,化纷止争促和谐。
“法官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承担着关注群众司法需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王映说,到民二庭的案件前期已经走过很多“关卡”,经历了多次调解未果,基本都是“疑难杂症”。对于这些“疑难杂症”中适合调解的案件,王映始终站在当事双方的立场,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于庭前,使案件最终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十余载如一日扎根法庭、情系百姓、用细心和耐心分析案件、化解矛盾纠纷,王映说,他调解办理的案件从没有出现过上访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过虚假诉讼。
帮助百姓的“贴心人”
古语有云“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要想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站在群众的立场守护群众利益,是否是真正为民办事。
在审理射洪市首例因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引发的排除妨害案中,考虑到该案涉及人数众多,王映牺牲休息时间,多次与案件所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他多次前往该小区,详细了解电梯加装的具体情况,并邀请相关基层组织参与案件的调解和矛盾处理,引导案件当事人在充分沟通、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以更加宽容、理解的态度来化解纠纷,最终双方达成一致。

王映每接手一起新案件,就细致地研究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案件细节。他始终认为,一纸判决书下来,可能涉及当事人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的利益,审判不仅需要依法公正,更要让双方当事人知道为什么这么判,这么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针对情况复杂的案件,他能沉得下身子,以当事人能够接受的方式释法析理,最大程度地进行案件双方调解工作,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他的做法赢得了当事人的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王映常说,法官的良知应该像湖水一样透明澄静,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马虎不得,应付不得。多年来,他始终怀着对百姓深厚的情感,心载一杆公平秤,廉洁自律,不断地向着“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的目标而努力着。
调解案件的“好能手”
王映说:“民商事案件能调解就要尽最大努力,调解成功就不用判决结案,否则有些案件容易埋下安全隐患。”他坚持“依法诉前调解优先、能调尽调、应调尽调”的原则,做到既注重办案质量又兼顾办案效率,把化解纠纷和依法高效结案有机统一,不仅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也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近年来,他经手的案件调拆率达到60%,调解的案件无一起错案、无一起缠诉闹访。
在承办的林浩(化名)与某菜刀厂一案中,双方因抖音视频引发了名誉权侵权纠纷。考虑到原被告双方仅因一个误会发生冲突,一判了之不利于双方今后和谐相处,他决定以调解方式处理。

他针对责任和赔偿问题细心进行沟通,不断寻找新的调解方式和调解渠道,一次次地联系当事双方,努力化解纠纷,解决矛盾和争议。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协议调解结案,并对他耐心细致的工作表示感谢。
“当你看着当事人由衷的感激,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法官能为查明一件小事,驱车上千里、辗转多地去核查证据;为了化解邻里的纠纷,到田间地头躬身量地……”王映如是说。
业务学习的“先头兵”
法官要真正做到公正司法,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学功底和精湛的业务能力,只有对法学理论深谙于心、对法律规定精准理解并熟练运用,才能办好每个案件,王映正是坚持这样的学习理念。
面对高强度、高压力的审判任务,王映常常思考怎么确保案件质量、提高案件效率,从阅卷、开庭审理、制作文书到最终案件宣判,他不断向优秀法官学习,不断提升审判质效。
办案之余,他勤于思考,注重积累,积极学习《民法典》《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理解与适用》《民事诉讼文书样式》等,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担任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期间,他积极落实各项审判监督管理工作要求,严把案件审限关和质量关;在评查案件中,他不断学习吸取典型案例办理经验;同时,他还勇于担当、坚持原则,针对发现的问题敢于较真逗硬,为推动射洪法院推动司法改革、提高审判质效、统一裁判尺度、提升裁判质量、维护司法形象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和努力。
王映说,如果说法律是百姓安危和维护正当利益的指明灯和保护伞,那法官就是百姓通往公平正义之路的电源线和支撑骨。他愿意用自己的薄力去守护每一个家庭原本应有的温暖和幸福,愿意将这份正义的能量传递下去,为公平正义的道路增添一抹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