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社区矫正对象是在人生长河中迷失方向的人,那么社区矫正工作者就像河畔上的摆渡人,为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指明方向,让一颗颗迷失方向的心回归到正常生活彼岸。

刘思言就是这样的“摆渡人”。她从事司法行政工作26年,负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10余年,默默坚守在社区矫正战线上,谱写了一曲动听的司法行政之歌。
因为工作出色,刘思言先后获得射洪市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射洪市再创“全国平安建设示范县”、勇夺“长安杯”先进个人等殊荣。
知心姐姐助新生 悉心帮教引导走出阴霾
“能够从人生低谷走出来,全靠刘思言姐姐的悉心引导和帮助。”因为盗窃罪,小柯(化名)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社区矫正期间,刘思言与小柯建立了深厚而独特的情感。
接收小柯入矫后,刘思言常常对他嘘寒问暖,像姐姐一样和小柯沟通交流,但是小柯话很少,说话时声音也很小。有一次,当问到小柯亲人时,他拒不回答还失声痛哭起来,给刘思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弄清缘由,刘思言仔细查看了小柯的判决书。她发现,原来小柯是某知名医科大学的学生,因在校实施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也因此被学校退学,美好的未来、幸福的生活从此远去,小柯内心十分愧疚,觉得对不起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学的父母。于是,小柯选择了逃避社会和家庭,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

刘思言意识到,小柯的悲观情绪很容易引发心理疾病,造成自我伤害,便经常找机会和小柯聊天,主动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聊看到过的风景,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糗事,后来小柯也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
经过多次沟通交流,小柯变得开朗许多,愿意分享自己心中的想法,逐渐走出了曾经的阴影,表示一定会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好好生活下去。
学习教育促提升 温情帮教引导融入社会
社区矫正工作并非简单的监管,而是一项综合性、人性化的社会治理任务。既需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确保矫正对象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又需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和生活需求,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如何才能让矫正对象重拾生活热情尽快融入社会,刘思言认为,作为一名社区矫正工作者,在帮教工作中要把法律严管和温情帮扶有机结合,既要做好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又要让矫正人员掌握生存技巧。

为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遵纪守法观念,切实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刘思言从实际出发,加大法治教育力度。近年来,她组织矫正对象集中学习近2000多次,对矫正对象进行法治宣传,普及《宪法》《刑法》《民法典》《社区矫正法》等多部法典知识,让矫正对象知法懂法、崇法尚法。除此之外,她还常以时事政治、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道德观等为主题对矫正对象开展个别教育,唤醒矫正对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技术才能生存,有谋生的手段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再犯罪。刘思言还积极协调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每年定期举办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SYB技能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一门技术,尽快回归社会。
用心用情解难题 安置帮教助力纾难解困
帮助刑满释放人员过上正常生活,是刘思言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刑满释放安置帮教对象,往往会因为自己或者家庭的原因面临‘无事可做、无人可要、无家可回’的‘三难’现状。”刘思言说,作为一名安置帮教工作者,就要用心用情去帮助刑满释放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做到安其身、暖其心,引导刑满释放人员积极面对社会、融入社会。
杨刚(化名)曾因抢劫罪入狱,服刑期间因病导致瘫痪,刑释之前,监狱与市司法局联系,请予开展安置帮教工作。
经排查,杨刚唯一的亲人是他的父亲,因年老体弱也无力照顾他。没家、没钱、重病、瘫痪、亲人不接收…...摆在刘思言面前的是一道难题。“无论多么困难,一定要解决好杨刚的生活问题。”刘思言铁定了这样的想法。

她积极向市委政法委报告安置帮教方案,通过一次次协调,最后敲定,杨刚刑释后暂住户籍地的镇卫生院,以便治疗。病情稳定后前往镇敬老院居住,由市民政局提供公益岗位,由公益岗位人员照顾其日常生活。杨刚的生活起居难题得到圆满解决,让刘思言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近年来,刘思言真情帮扶、用心关怀,协助落实安置帮教必接必送人员200余人次,协调、联系相关部门为刑满释放人员落实临时住房、解决临时救助、过渡安置100余人次,让走出高墙的刑满释放人员感受到了真正的“司法温度”。
“让熄灭的心灯重新焕发生命的光芒,这便是社区矫正工作最大的意义。”十余年来,刘思言怀揣着对司法工作的热爱和对特殊人群的关怀,用担当诠释初心,以真情践行使命,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绽放人生芳华,当好社区矫正的“摆渡人”,尽显政法干部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