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法治研究网!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一线传真 | 社会与法 | 最新法规 | 领导访谈 | 理论调研 | 公安 | 法院 | 检察 | 教育 | 卫生 | 国土
最新资讯 | 大案要案 | 案例评析 | 深度追踪 | 专题展示 | 司法 | 监狱 | 交警 | 税务 | 水电 | 乡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展示
 
聚力“拼合” 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
时间:2017-12-07 14:48:24  来源:南充日报

 

  在脱贫攻坚中,南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万众一心的“拼合”精神,勇挑千钧重担,持续发力、精耕细作、克难攻坚,打赢了这场“硬仗”。
  连日来,记者走近部分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帮扶干部,采访了他们在扶贫路上的故事。
 
郑鹏溱:群众身边的“供水人”
  2012年4月,南部县杜家湾水厂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可制水设备供货商却要求付现款,让资金本就捉襟见肘的项目陷入两难境地。“工程预计投资1.2亿元,国家项目资金仅880万元,水厂不但要建,还要建好。”数个夜晚,南部县水务局局长郑鹏溱辗转难眠,但他并不气馁,一次次鼓励自己:“办法总是有的”。
  再度失眠的凌晨,“动员职工集资”的大胆念头闪过郑鹏溱的脑海。说干就干,他向100多名水务局干部职工说出了当前的困境和想法。看着大家犹豫不决,郑鹏溱率先表态:回家动员老婆和兄弟,筹集20万元。年近六旬的老工程师李敏芳第一个响应:“我存了点钱,准备儿子年底结婚用,现在我出10万元。”随后,大家纷纷表态,“我暂时不买房子了,出10万元”“我去父母那里筹点,出5万元”“我出3万元”……仅仅3天,筹集资金900万元,解决了设备购置费的燃眉之急,水厂建设如期进行。
  2015年10月,大坪水厂建设如火如荼,郑鹏溱因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晕倒在工地,送到医院一天后才醒过来。刚刚睁开双眼的他顾不上病情,挣扎着要去施工现场,最终体力不支又倒在病床上,但他却坚持召集相关科室负责人到病房开会。“大坪水厂要加快进度,要严把质量关”“楠木水厂要盯紧,往三清的供水管道数据要再次核实”……小小的病房,成了脱贫攻坚的作战指挥室。
  3天后,放心不下建设任务的郑鹏溱坚持出院,背着水壶、揣着图纸,又投入到紧张忙碌的饮水工程建设中。在他的带动下,干部职工热情高涨,工程科王绍宾一再拖延婚期、供水站蒲静生两次中暑不下火线等,换来了112天建成大坪水厂、138天建成楠木水厂的“南部速度”。
 
吴浩:老百姓的“贴心人”
  2012年7月,吴浩调任碑院镇党委书记,面对当地素来紧张的干群关系,他坚持主动到群众身边、走进百姓家里,带动村民增收、帮助百姓致富,成了老百姓身边的“贴心人”“暖心人”。
  每个逢场天,吴浩总是蹲守在便民服务中心接访点,直接面对群众的上访诉求,耐心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逐渐,镇里工作人员由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上门解决,几年下来,全镇化解积访老案3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打开了干群之间的心结。
  面对群众增收难,吴浩想方设法调动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在每个贫困村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运用互联网让贫困家庭劳动力足不出户通过QQ群、微信群找到工作。
  2014年7月6日,吴浩第一次到林坝村村民张定科家,鼓励一家人主动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但当时的张定科夫妇脱贫意识淡薄,没有寻找发家致富门路的想法,对政府、对扶贫工作抵触情绪较大。
  面对这样的“闭门羹”,吴浩毫不气馁,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他一次次登门拜访,讲道理、谈政策、聊过去、话家常,终于让张定科有了主动脱贫、积极致富的想法。“有了想法,就再添把火。”吴浩说,他立即给张定科家送去了500余只鸡苗和鸭苗,帮助发展家禽养殖,随后又想办法帮助一家人做起了小买卖。如今,张定科一家人不仅彻底摆脱了贫困,还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房子。
  2016年10月27日晚上10时许,累了一整天的吴浩还在坚持入户走访,由于天黑路滑不慎摔伤,造成腰椎损伤和小腿受伤。但他却只在镇卫生院进行了简单检查和包扎,又连夜赶到村里,和同事一道走访群众。
 
魏小洁:让贫困户都有增收项目
  2016年6月,县政府金融办干部魏小洁到大堰乡纯阳山村担任第一书记。上任一年多来,他通过践行“五带五强”工作法,建强了基层党组织,调动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起了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
  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修建什么样的公共设施、公路走向如何定、水渠如何建,魏小洁坚持“群众说了算,政府不包办”,以新发展理念引导群众自主选择产业,确定了在村里发展食用菌、有机果蔬等当家产业。
  要实现造血式扶贫,就必须发展产业。魏小洁依靠产业带动,让贫困户“扶起来,站得住”。他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保险+电商”模式,仅用了1个月时间,就引进四川省森肽集团公司与15户贫困户组建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新建食用菌种植智能菇房16间,实现年销售收入400万元,帮助贫困群众长效增收。通过创品牌和网络营销,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魏小洁还积极推动实施“四小工程”,对贫困户进行分户规划,落实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等,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建设果园、菜园、林园。引导群众栽植丑柑320亩、桃树112亩,帮助村集体通过出租集体林场12亩和入股八尔湖渔业协会,实现收入1.3万元,实现纯阳山村90户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
  为给群众提供村级事务全天候、全过程代办和协办服务,魏小洁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村里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点、金融服务中心,让村民在村里就可办理存取款和转账等业务。他还组织群众建起了保鲜库和电商中心,方便全村、全乡的农副产品保存和上线销售。通过细化制定16条“四好”标准,在每年1月和7月对农户开展“四好”星级示范户评选活动,激发了纯阳山村贫困户脱贫的斗志和决心。
 
伏云国:让穷山沟大变样
  三山夹两沟,长坪镇双沟村由此得名,该村因交通闭塞而贫困落后。2016年7月,南部县水务局副局长伏云国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机关单位的干部不仅成功完成角色转变,还通过艰辛付出,改变了穷山沟的落后面貌。
  初到双沟村,伏云国便一头扎进村民家中。连续28天,饱受高温炙烤的伏云国却不敢休息。贫困户的屋檐下、灶台边、圈舍旁,村民的田间地头,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忙着走家串户、摸底村情,磨破了鞋、走疼了脚,但全村的基本情况和所有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了然于胸。
  杨在年、杨在模本是相邻而居的亲兄弟,但由于性格不合和日常琐事,多年来,两兄弟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两家人的关系十分紧张。为彻底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伏云国走访了附近群众,了解了兄弟俩的矛盾所在。并在随后的2个多月时间里,10余次对兄弟二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两兄弟冰释前嫌,关系得到缓和。
  伏云国不仅通过“软磨硬泡”等方式先后化解了17起兄弟之间以及邻里之间的矛盾,还通过加大村务公开力度、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等方式,缓和了干群矛盾,增强了群众对村“两委”的信任。
  伏云国根据村民的致贫原因,与村“两委”逐户制定规划,“量身定制”扶贫措施,制定时间表、作战图,协调推进村里水利、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伏云国还通过引进业主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发展“四小工程”等方式,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发动群众栽植丑柑150亩、脆香甜柚80亩,采用“公司+支部+棚主+贫困户+金融”的方式建生猪养殖脱贫奔康产业园,让贫困户有了稳定收益。如今的双沟村,112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安全住房保障率达到100%。
 
李鹏飞:心里永远装着贫困户
  “单位就我最年轻,我不下去谁下去?我本身也是学农业的,到农村是理所应当。可一连串的家庭变故让我措手不及,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有了信心。”南部县政协干部李鹏飞含着泪水回忆着这些年的心酸,三年来,母亲一次次放化疗和病重他不在身边;女儿快三岁了,至今没有陪伴她一夜;与爱人更是聚少离多。
  2014年7月接到组织选派通知时,李鹏飞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母亲查出患宫颈癌(晚期)、新婚妻子刚刚怀孕、远在重庆的岳父意外摔断了左腿、妹妹还在读高中……一边是组织的信任,一边是家庭的重担,他渐次抚平内心的纠结,秉持一颗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之中。
  中心乡狮子嘴村是一个离县城较远的偏远贫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到狮子嘴村后,李鹏飞经过走访,得知老百姓最急需的是修路。通过与村“两委”商量和召开村民大会,修路被纳入了该村当年的头等大事。全村修路8到10公里,预算资金300多万元。短短两个月,李鹏飞就组织群众自筹资金130多万元,联系项目单位匹配资金160万元。2015年2月,一条宽敞的水泥公路通到了各家各户。随后,自来水、太阳能路灯、宽带网络、日间照料中心、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等逐一落实。
  “产业发展是关键,帮助老百姓发展致富产业,既要符合本村实际情况,又必须与市场相结合。”为了能让产业项目稳步实施,李鹏飞自出经费带领村里1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到山东、绵阳等地考察农业种植养殖项目,学习借鉴外地的致富经验。他还联系专家对全村进行勘查,初步确定产业发展思路,到2017年底,村子通过种养殖合作社平台,建成了年出栏200只鸵鸟的养殖场、80余亩水产脱贫奔康产业园、120余亩柑橘产业园。
 
张浩:开出“良方”拔“穷根”
  碑院镇林坝村,山高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旱山村、贫困村。南部县安监局办公室主任张浩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把林坝村当成自己的家乡,带领群众脱贫攻坚,昔日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致贫类型不同,张浩开出“良方”,把贫困户划分为“三种类型”,把稍加努力即能脱贫的贫困户确定为“成长发展型”,鼓励大力发展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等,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致富项目;将有劳力有技术而无门路的贫困群众划定为“巩固推进型”,采取劳务输出的办法进行帮扶,并实行“两免一确保”,即免费开展就业培训、免费推荐就业,确保每家至少有1人就业;将年老体弱、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群众确定为“保障救助型”,通过政策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
  短期脱贫容易,怎么才能脱贫不返贫?张浩开出“良方”,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引进在兰州经营肉食品冻库的乡友胡永红,流转土地60亩,兴建圈舍2000平方米,办起了肉牛、生猪养殖场,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按照“政府+金融+保险+公司+贫困户”的模式,每户贫困户以金融机构1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入股,前3年保底分红,每年最低收益1800元,3年后按股分红、风险共担,既长期增收,又激发活力。
  “党员就要像一颗钉子,无论扎在哪里,都要扎深扎透扎稳,扎出亮点,扎出光彩。”张浩说。如今,在张浩的带领下,林坝村家家通了水泥路,户户能饮自来水,足不出村可务工,无劳动力可分红,不甘贫困、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意识蔚然成风。张枥 李果 曹伯同
 
四川法治研究网:版权所有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部分转载于网络,信息作为参考。本站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